《汉朝大事年表--东汉到三国》

东汉(25 年—220 年),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,传八世共十四帝,享国一百九十五年,与西汉统称两汉。
新朝末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,西汉宗室刘秀趁势而起。公元 25 年,刘秀称帝于鄗城,后定都于雒阳 ,延续“汉”的国号,史称东汉。 东汉时,三公权力被大幅削弱,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。 汉明帝、汉章帝在位期间,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,史称明章之治。 汉章帝后期,外戚日益跋扈。汉和帝继位以后,扫灭外戚,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,史称之为永元之隆。
东汉中后期太后称制、外戚干政,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亲政,史称戚宦之争,朝政日益腐败,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。汉桓帝、汉灵帝在位时期,昏庸无道、横征暴敛、卖官鬻爵,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,公元 184 年爆发黄巾之乱,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,方将民变基本平定,却导致地方豪强拥兵自重。初平元年(190 年),董卓挟献帝迁都长安 三国割据时期。
东汉在文化、科技、军事、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,文化上郑玄将经学推向高峰并开创郑学,科技上蔡伦改进造纸术,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,军事上迫使北匈奴西迁,佛教在此期间经白马寺传入中国。东汉豪强地主势力扩张并形成门阀士族,匈奴、羌族、氐族等民族内迁,北匈奴西迁后鲜卑人占据漠北,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。

汉光武帝–刘秀

25—57 年(汉光武帝建武元年—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)—-光武中兴

25 年,四月,公孙述在成都称帝,国号成家。六月,刘秀在鄗县(今河北柏乡)称帝,是为光武帝,国号亦曰汉,史称东汉。九月,刘秀定都洛阳。同年,赤眉攻陷长安,杀刘玄,更始政权灭亡。

29 年(汉光武帝建武五年)

河西窦融归附东汉,光武帝封他为凉州牧。同年,东汉在洛阳建立太学,开始征召名士

30 年(汉光武帝建武六年)

东汉政府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,开始着手恢复和发展生产。措施包括裁撤州县,释放奴婢,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税制度,等等。

31 年(汉光武帝建武七年)

随着全国各地陆续平定,东汉政府以兵力充足为由,下令部分郡国兵士复员,恢复农业生产

34 年(汉光武帝建武十年)

十月,经过一年多的征战,汉将来歙攻破落门,隗嚣子隗纯投降东汉,陇右平定

36 年(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)

十一月,公孙述败亡,延岑投降,东汉统一全国。

39 年(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)

因天下垦田、户口数量多不实,光武帝下令度田。这次度田清理出一部分隐藏的人口和土地,但总体的效果并不好。尤其是在河南地区,多近臣、帝亲,地方官吏根本不敢过问。最终光武帝只能杀几个典型的大臣了事。由此也可以看出,东汉政权在建立之初就是一个与豪族大家利益牵扯很深的政权。

40 年(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)

因王莽频繁改变币制造成的市场混乱,民间多用布帛作为交易媒介,很多地方又退回了以物易物的阶段。故光武帝接受马援的建议,重铸五铢钱。

43 年(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)

刘秀废太子刘彊,立刘庄为太子,是为汉明帝。同年,马援平定交趾徵侧叛乱。

48 年(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)

匈奴日逐王比自立为南单于,并向东汉称臣,南北匈奴分裂开始

50 年(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)

汉代的官吏俸禄结构一直存在不合理的地方,高层官吏俸禄不菲,但下层官吏的俸禄很低,基层官吏甚至只能勉强养家糊口。过低的俸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基层官吏的腐败。所以,东汉政府着手调整官吏俸禄,高级官吏俸禄较西汉有所降低,而底层官吏俸禄有所增加。

56 年(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)

刘秀封禅泰山。宣布图谶于天下。

57 年(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)

二月,光武帝刘秀去世,太子刘庄即位,是为明帝。同年初,倭奴国遣使来汉,光武帝赐给“汉倭奴国王”印,这是中日两国国家间交往的开始

汉明帝–刘庄

60 年(汉明帝永平三年)

东汉明帝刘庄在南宫云台画功臣二十八人的画像,又加入李通等四人,共计三十二人。后世将这二十八名功臣称为“云台二十八将”

68 年(汉明帝永平十一年)

蔡愔从西域请回僧人两名,汉明帝在洛阳建白马寺供僧人居住并翻译佛经,这是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开始。

69 年(汉明帝永平十二年)—-王景治河

从西汉成帝鸿嘉四年黄河决口开始,汉、新政府始终没有组织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,黄河决口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。这一年汉明帝令王景与王吴治河,动用人力数十万,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,筑堤共千余里。此后黄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决口改道。

73 年(汉明帝永平十六年)

复通西域班超等二十六人出使西域,于鄯善斩北匈奴使臣,鄯善王归附东汉。班超又进驻于阗(今新疆和田),于阗王杀匈奴使节归附。从王莽天凤三年(16 年)算起,时隔五十七年东汉政府复通西域。次年,东汉政府重置西域都护府。

75 年(汉明帝永平十八年)

明帝去世,章帝即位。

汉章帝–刘炟

79 年(汉章帝建初四年)

十一月,章帝在白虎观召集群儒,商讨五经异同,由皇帝亲自裁决。班固奉命将会议结果整理成书,即今天看到的《白虎通议》。

85 年(汉章帝元和二年)

章帝到山东,祭祀孔子和七十二弟子,并举行孔氏所有成年男子宴会

86 年(汉章帝元和三年)

任命袁安为司空,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从此开始。

87 年(汉章帝章和元年)

西域诸国互相攻伐,北匈奴大量人口降汉。班超发于阗等国兵力,出兵莎车,莎车投降。

88 年(汉章帝章和二年)

章帝卒,和帝即位。和帝继位时只有十岁,故窦太后临朝称制,侍中窦宪主政。这一年,章帝遗诏,令罢盐铁官营制度,听任百姓私铸私煮。

汉和帝–刘肇

89 年(汉和帝永元元年)

大将军窦宪、耿秉与南匈奴兵一起,出塞三千里大破北匈奴,投降二十余万人。窦宪在燕然山刻石纪念。之后,北匈奴衰落,辗转西迁后进入欧洲。

91 年(汉和帝永元三年)

北匈奴被窦宪击败后开始西迁,东汉政府重置西域都护、戊己校尉,以班超为西域都护。

92 年(汉和帝永元四年)

汉和帝与宦官郑众密谋,收回大将军窦宪的印绶,并逼迫窦宪自杀。之后,和帝开始屠杀窦氏外戚,并任命郑众为大长秋。东汉的宦官干政从此开始。

94 年(汉和帝永元六年)

班超在西域,率领龟兹、鄯善等归附国家的军队进攻焉耆、尉犁,诛杀二国国王,从此,西域诸国全部归附汉朝。

97 年(汉和帝永元九年)

西域都护班超令副使甘英出使大秦(罗马)。甘英行进至安息(今伊朗)以西,到达波斯湾后,因无法渡海返回。

100 年(汉和帝永元十二年)

二月,因连年歉收,东汉政府下令贷民种食。同年,许慎完成《说文解字》。

102 年(汉和帝永元十四年)

西域都护班超因年老,请求归国致仕获得允许。八月,班超回到洛阳,九月即病逝了。班超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军事家、外交家,为东汉重开丝绸之路立下了功劳。

104 年(汉和帝永元十六年)

因粮食连年歉收,下令禁止酤酒。

105 年(汉和帝永元十七年)

十二月,东汉和帝刘肇去世,子刘隆嗣位,是为殇帝,刘隆只有百余日大,故邓太后临朝。同年,蔡伦改进造纸术,上“蔡侯纸”。

汉殇帝–刘隆

106 年(汉殇帝延平元年)

东汉殇帝刘隆卒,侄刘祜嗣位,是为汉安帝。

汉安帝–刘祜

107 年(汉安帝永初元年)

因西域阻远,故裁撤西域都护府,并将留于西域的屯田兵将撤回。东汉政府在西域的影响力开始衰退。

109 年(汉安帝永初三年)

三公因政府财用不足,奏令允许民众入粟拜爵、拜官,涉及从关内侯到羽林郎到一般营士的各个级别。东汉吏治开始败坏。

120 年(汉安帝永宁元年)

北匈奴祸乱西域,朝堂大臣大多主张放弃西域。班勇建议复置护西域副校尉,同时派西域长史屯楼兰。最终东汉在敦煌复置护西域副校尉,但未在楼兰置西域长史。

121 年(汉安帝建光元年)

邓太后去世,安帝亲政。安帝信任乳母王圣以及李闰等宦官,开始诛杀邓氏外戚。同年,高句丽与鲜卑攻辽东。

123 年(汉安帝延光二年)

北匈奴继续侵扰西域,东汉政府复置西域长史,以班勇为长史,屯柳中。

125 年(汉安帝延光四年)

三月,安帝在南巡途中病逝,阎太后临朝。十一月,宦官孙程等幽禁阎太后,立济阴王刘保,是为汉顺帝。顺帝登基时只有十一岁,皇位又是靠宦官得来的,所以就将一应权力都委托给了宦官孙程等人。宦官们又和外戚梁氏相互勾结,于是开始了长达 20 年的梁氏专权。东汉朝廷日趋腐朽。

汉顺帝–刘保

131 年(汉顺帝永建六年)

在伊吾卢设司马,进行屯田。安帝时太学衰败,是年重新兴建太学。

135 年(汉顺帝阳嘉四年)

准许宦官可以以养子继承爵位,宦官的权力进一步扩大

140 年(汉顺帝永和五年)

南匈奴叛乱。本年人口统计有,1 078 万户,53869 588 口。

141 年(汉顺帝永和六年)

东西羌叛乱,进至三辅地区,被武威太守赵冲击退。这年八月,梁商去世,以梁商子梁冀为大将军,梁氏继续专权,朝政日坏。

144 年(汉顺帝建康元年)

八月,顺帝去世,太子刘炳继位,时年二岁,是为冲帝,梁太后临朝称制。

汉冲帝–刘炳

145 年(冲帝永嘉元年)

冲帝去世,梁冀把持朝政,不同意立年长的皇子为帝。最终,梁冀立时年八岁的刘缵为帝,是为质帝。这一年,陇右军事结束,招降诸羌五万余户。

汉质帝–刘缵

146 年(质帝本初元年)

质帝称梁冀为“跋扈将军”,闰六月,质帝被毒死。梁冀把持朝政,立蠡吾侯刘志为帝,是为桓帝。

汉桓帝–刘志

147 年(汉桓帝建和元年)

刘文、刘鲔谋立清河王刘蒜为帝,谋划泄露被杀。梁冀诬陷李固、杜桥与此事有关,二人均死于狱中。

148 年(汉桓帝建和二年)

安息和尚安世高到洛阳,此后在洛阳二十多年,翻译佛经九十五部。

150 年(汉桓帝和平元年)

梁太后归政于汉桓帝,不久后去世。

155 年(汉桓帝永寿元年)

张奂招降东羌,击退入侵的南匈奴。

156 年(汉桓帝永寿二年)

鲜卑檀石槐进攻云中,当时,鲜卑占据了匈奴故地,实力逐年强大起来。

158 年(汉桓帝延熹元年)

汉北中郎将张奂诱降了乌桓,并击破匈奴。

159 年(汉桓帝延熹二年)

桓帝联合单超等宦官杀梁冀,单超等五人封侯,宦官开始专权。

164 年(汉桓帝延熹七年)

荆州刺史度尚镇压卜阳、潘鸿起义,用时三年。卜阳、潘鸿起义前后历时近十年,是东汉后期时间较长的一次起义。

165 年(汉桓帝延熹八年)

因财政紧张,东汉政府令郡国有田产的,按亩交税,这虽是一种临时性的杂税,但也是按亩收税的开始。

166 年(汉桓帝延熹九年)

党人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矛盾日益尖锐。李膺、杜密等二百余人为宦官罗织罪状下狱。同年,大秦王安敦遣使至汉,这是中西方直接交流最早的记录。

167—169 年(汉桓帝延熹十年—汉灵帝建宁二年)—-党锢之祸

  • 167 年(汉桓帝延熹十年):第一次党锢之祸。李膺等党人被释放出狱,但被终身禁锢,不许做官,是为第一次党锢之祸。这年年底,桓帝病逝,窦武等人立刘宏为嗣,时年十二岁。

汉灵帝–刘宏

  • 168 年(汉灵帝建宁元年):正月,汉灵帝即位。陈蕃、窦武密谋诛杀曹节、王甫等宦官,机事不密。九月,宦官曹节等捕杀陈蕃,设计令不明真相的张奂攻杀窦武。
  • 169 年(汉灵帝建宁二年):第二次党锢之祸。陈蕃、窦武事后,其门生故吏均被禁锢。这年十月,曹节等人又诬陷李膺等人结党造反,诛杀李膺、杜密等在内的百余名士人,并在全国各地大肆捕杀、禁锢士人,涉及六七百人,是为第二次党锢之祸。

173 年(汉灵帝熹平二年)

鲜卑入侵幽州、并州,此时在檀石槐的领导下,鲜卑势力逐渐崛起,经常侵扰东北边境。

174 年(汉灵帝熹平三年):时任吴郡司马的孙坚,募兵千余人,协助镇压许生起义。

175 年(汉灵帝熹平四年)—-《熹平石经》

这一年,灵帝下令诸儒校订《五经》文字,并令议郎蔡邕用三种文字书写,将刻成的石经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观摩抄写。《熹平石经》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官定儒家经本,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。

176 年(汉灵帝熹平五年)

下令郡县继续排查党人的父兄、门生故吏,有在官的一律禁锢。

178 年(汉灵帝光和元年)

汉政府公开卖官,俸禄 2 000 石的 2 000 万钱,俸禄 400 石的 400 万钱;公 1 000 万钱,卿 500 万钱。

181 年(汉灵帝光和四年)

灵帝在后宫作列肆,与宫女、太监扮商贾游戏玩乐。

184 年(汉灵帝中平元年)—-黄巾起义

东汉末年,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,政治腐败,民不聊生。河北巨鹿人张角趁机利用宗教形式组织信众,建立太平道。经过十余年的努力,太平道的信众已经遍布天下。张角觉得时机已到,决定于 184 年三月发动起义。然而,由于门徒告密,消息泄露,这年二月,起义不得不提前发动。起义军头缠黄巾,自称黄巾军,这次起义也被称作黄巾起义。因为提前进行了相对周密的准备,虽然提前发动,但起义还是迅速发展起来。一个月内,黄巾起义的战火就已经蔓延至全国七州二十八郡,京师震动。汉灵帝遂以何进为大将军,大赦党人,组织义军开始平叛。官军分两路进攻,卢植进攻张角主力,皇甫嵩进攻颍川。面对官军的围剿,起义军进行了艰苦的抵抗,并一度击退官军。不过,最终还是因为组织能力、军事能力方面的限制败下阵来。到这年年底,随着张角病逝,张宝、张梁陆续被杀,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。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,但是却沉重地打击了东汉政府的统治。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,各地军阀纷纷拥兵自重,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。
另外,在同年七月,巴郡张修发起了五斗米道起义。五斗米道在后来成为巴蜀地区一支重要的势力,不过在当时,这次起义并未受到东汉政府的重视。

188 年(汉灵帝中平五年)

太常刘焉建议,刺史权力太轻,各地动荡,应将刺史改为州牧,成为一级正式的地方行政机构。灵帝采纳了这个建议,刘焉被任命为益州牧。同年,置西园八校尉,曹操、袁绍等校尉都在其中。

189 年(汉灵帝中平六年)—-洛阳大乱

灵帝去世,少帝立。八月,洛阳大乱。先是何进被中常侍张让等人所杀,而后袁术放火烧宫门,袁绍带兵在洛阳大肆诛杀宦官,多有因无胡须被误杀的。随后,董卓带兵入洛阳,初步稳定了洛阳秩序。九月,董卓废少帝,立陈留王刘协为帝,是为汉献帝。十一月,董卓为相国,把持朝政。曹操离开洛阳回到陈留,准备起兵。

汉少帝–刘辨

汉献帝–刘协

190 年(汉献帝初平元年)—-讨伐董卓

190 年正月,关东诸侯结盟,意图讨伐董卓,推举袁绍为盟主。董卓见关东联军势大,准备放弃洛阳,迁都长安。董卓先令军队护送汉献帝前往长安,自己留在洛阳继续搜刮财富。三月,汉献帝抵达长安,令司徒王允暂时辅佐朝政。然而,面对留在洛阳的董卓,关东诸侯除了曹操、孙坚曾尝试出击外,其他诸侯都畏缩不前。最终联军粮尽散去。

191 年(汉献帝初平二年)

联军解散后,孙坚继续讨伐董卓,最终斩杀董卓大将华雄,破董卓、吕布,进入洛阳。董卓西还长安。是年,天下诸侯并起。袁绍领冀州牧,曹操为东郡太守,刘备依附公孙瓒,为平原相。陶谦任徐州刺史。袁术派孙坚进攻刘表,在襄阳城下,孙坚中箭去世。

192 年(汉献帝初平三年)

四月,王允联合吕布,杀董卓于长安。后董卓部将李傕、张济进入长安,杀王允,控制了长安局势。曹操领兖州刺史,进而大破黄巾军于济北,得三十余万人口,将青壮编组成军,号青州兵。

194 年(汉献帝兴平元年)

刘焉去世,刘璋领益州牧。徐州刺史陶谦去世,刘备领徐州牧。

195 年(汉献帝兴平二年)

曹操破吕布,定兖州。孙策渡江南下,破扬州刺史刘繇,孙氏开始经略江东。

196 年(汉献帝建安元年)—-挟天子以令诸侯

八月,曹操率军进入洛阳,携汉献帝迁都许昌。曹操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。曹操接受枣祇的建议,在许下屯田。同年,孙策渡江取会稽,刘备依附曹操,领豫州牧。

197 年(汉献帝建安二年)

袁术在寿春称帝,号仲家。孙策取吴郡。

198 年(汉献帝建安三年)

十月,曹操与刘备进攻吕布,包围下邳。十一月,曹操引泗水灌城。十二月,吕布部下献城投降,曹操遂杀吕布。同年,鲁肃、周瑜认为袁术的势力不能长久,于是渡江南下投入孙策麾下。

199 年(汉献帝建安四年)

年初,袁绍攻破易京(今河北雄县西北),杀公孙瓒。六月,袁术死于寿春。

200 年(汉献帝建安五年)—-官渡之战

东汉建安元年(196 年)之后,曹操和袁绍逐渐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两个势力。曹操迎汉献帝于许昌,挟天子以令诸侯,同时在许下屯田,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粮供应的问题。而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,占四州之地,是当时最大的军阀。随着曹操势力的扩展,两个势力的矛盾逐渐尖锐,最终在建安五年(200 年)爆发,这就是官渡之战。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。战争开始的时候,袁绍一方兵多粮足,有大军十万,而曹操一方只有一两万人。但在这场战争中,曹操充分地展示了他天才的军事指挥能力,佯渡延津引诱袁绍分兵,奇袭白马(今河南滑县东北)斩大将颜良,半渡斩文丑,乌巢烧粮等,都是精彩的战例。最终,袁绍的主力军队在官渡之战中被消灭殆尽,从此一蹶不振。而曹操则一举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,并在之后的几年中陆续占据了袁绍的所有地盘,成为东汉末年最大的军阀势力。同年年底,孙策遇刺,孙权继任,周瑜、张昭等人辅佐。周瑜向孙权引荐鲁肃,鲁肃提出三分天下的构想,建议孙权割据江东。

204 年(汉献帝建安九年)

官渡之战后,曹操继续统一北方的进程,而袁绍势力则是一落千丈。202 年,袁绍去世后,他的三个儿子也因为领土问题矛盾重重。利用这个机会,曹操逐渐攻占了袁绍原有的领地。204 年八月,曹操攻下邺城,领冀州牧。

207 年(汉献帝建安十二年)

三月,曹操北征乌桓。八月,曹操在白狼山斩蹋顿,俘虏二十余万人口,补充了大量的军事、劳动人口。而后,辽东太守公孙康斩袁氏兄弟,传首于曹操。是年,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,终于请其出山。

208 年(汉献帝建安十三年)—-赤壁之战

六月,罢三公,恢复丞相、御史大夫的设置,曹操被任命为丞相。八月,曹操开始南征,刘表去世。九月,刘琮投降曹操。之后,刘备南下至夏口,与刘琦联合。十一月,诸葛亮出使柴桑,达成孙刘联合抗曹的协议。随后赤壁之战爆发。赤壁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,也是东汉末年最重要的战役。这年十二月,孙刘联军与曹操交战于赤壁,曹操军队不习水战,初战即告负。随后曹操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,并将战船都用铁索连接起来。周瑜则趁曹操战船移动不便,以火攻破敌,曹操的军队在一片大火中化为灰烬。赤壁之战之后,曹操暂时失去了统一南方的机会,而孙刘两家则各自扩大了势力。尤其是刘备取得荆州四郡,获得了立身的基础。可以说,赤壁之战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雏形。

210 年(汉献帝建安十五年)

曹操下“唯才是举”令。周瑜去世,鲁肃接任,为孙权奠定了联合刘备、共抗曹操的战略基调。同年,孙权派步骘为交州刺史,岭南归属孙氏。

211 年(汉献帝建安十六年)

曹操破西凉,刘备入蜀。曹操在潼关大破马超。曹操意图进攻汉中,张松、法正说服刘璋请刘备踞汉中抵抗曹操。刘备留诸葛亮、关羽守荆州,带兵入蜀。

213 年(汉献帝建安十八年)

五月,封曹操为魏公,建宗庙、社稷,置尚书、六卿等官。刘备继续在益州作战,占领雒城。

214 年(汉献帝建安十九年)

刘备包围成都,刘璋投降,刘备终于占领了益州,领益州牧。

217 年(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)

鲁肃病逝,吕蒙领兵。陆逊征讨山越,将山越兵民迁出,用来补充民户,得数万丁口。

218 年(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)

曹彰击破代郡乌桓,鲜卑轲比能投降曹操,北方平定。

219 年(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)

刘备和曹操战于汉中,曹操战败退兵,刘备占据汉中。七月,刘备自称汉中王。东吴吕蒙突袭江陵,关羽退守麦城,兵败被杀。

魏文帝–曹丕

220 年(魏文帝黄初元年)

正月,曹操在洛阳病逝。十月,曹丕代汉,是为魏文帝,东汉灭亡。同年,陈群立九品官人法(也叫九品中正制)。这是魏晋时期基本的选官制度,具体做法是在各州郡置中正官,依照能力、家世品评人物,确定等级,然后授予官职。九品官人法在初期实际上是能力和家世并重,但之后很快就被世家大族所把持,家世成了最重要的考核指标。

221 年(魏文帝黄初二年)

三月,曹魏恢复五铢钱。十月,因为谷贵,又废止了,三国时期货币经济的崩溃可见一斑。
四月,刘备即皇帝位,国号为汉,史称蜀汉,以诸葛亮为丞相。六月,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,进攻孙吴。
八月,孙权向曹魏称臣,受封吴王。

222 年(魏文帝黄初三年)—-夷陵之战

夷陵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战例。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,起兵四万进攻孙吴,孙吴都督陆逊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,在夷陵一带将战争拖入相持阶段。夷陵一带多山地,蜀军机动性受到很大影响。时间进入六月,天气湿热,蜀军士气逐渐低迷。同时,刘备在漫长的山地间百里连营,部队的指挥、机动都多有不便。利用这个机会,陆逊果断由防御转为反攻,并在猇亭一带采用火攻的战术大破蜀军。刘备仓促退往白帝城。夷陵之战极大地削弱了新生的蜀汉政权的实力,使得吴蜀之间的实力对比重新回到均势,也为后来双方联手抗魏奠定了基础。这之后长达四十余年的时间里,魏蜀吴三国之间大致的边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,三国分立的局面得以稳定。故夷陵之战也被后世史家称为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。同年,鄯善、龟兹等国遣使至魏,西域和中原重新恢复联系。

223 年(魏文帝黄初四年)

夷陵之战后,刘备退往白帝城,并于四月去世。太子刘禅继位,丞相诸葛亮掌握大权。蜀汉政权的建立,与刘备的个人威望有很大的关系。建国三年刘备就去世了,这对蜀汉政权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。刘禅继位后不久,益州郡就发生了雍闿的反叛,并带动了整个南中地区(今云南、贵州和四川西南部)。

225 年(魏文帝黄初六年)

刘备去世后不久,南中地区就发生了叛乱。当时诸葛亮因为刘备新逝,国内、国外环境不稳而暂缓平叛,优先选择与东吴修好。至 225 年,蜀汉国内环境基本稳定,诸葛亮才出兵平定南中。在这次战役中,诸葛亮采用了“攻心为上”的策略,对以孟获为首的当地蛮族采用剿抚并用的手段,使得蛮族归心。在战后的处理上,诸葛亮也没有任用外来官吏,而是将地方政权委任给当地渠帅。通过这次战役,蜀汉一方面稳定了后方,另一方面也从南中获得了大量人力、物力资源,为之后诸葛亮的北伐奠定了基础。

226 年(魏文帝黄初七年)

五月,曹丕去世,曹叡即位,是为魏明帝。曹真、司马懿和陈群受命辅政。是年,陆逊以军粮不足为理由,请令诸将扩大耕地,获得孙权同意。同年,东吴交州刺史吕岱遣使出使扶南(在今柬埔寨)。

魏明帝–曹叡

228 年(魏明帝太和二年)—-诸葛亮北伐

这年春天,诸葛亮出祁山,首次北伐。魏明帝命张郃出兵拒蜀,张郃在街亭破蜀军先锋马谡,导致诸葛亮大军进退失据,第一次北伐失败。诸葛亮斩马谡,并上书自贬。是年八月,魏曹休进攻孙吴,双方在石亭大战,曹休被陆逊击退。十二月,诸葛亮听闻曹休攻吴失利,组织第二次北伐。这次诸葛亮率军出散关,包围陈仓。但魏将郝昭极擅守城,蜀军包围陈仓二十余天,最终粮尽退兵。

229 年(魏明帝太和三年)

诸葛亮第三次北伐。这年春天,诸葛亮组织第三次北伐。诸葛亮这次兵分两路,派遣陈式攻取魏国的武都、阴平二郡,自己驻建威拖住魏军主力。这次北伐攻取魏国二郡,后主刘禅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官职。这年四月,孙权即皇帝位,迁都建业,国号为吴。孙权即吴大帝。同年,魏陈群等修订律法。

230 年(魏明帝太和四年)

七月,魏大司马曹真上表请求攻蜀。魏起三路大军,分别从子午道、汉水、褒斜道进攻蜀国。诸葛亮加强城固、赤阪等要地的防守,并令李严率军两万,防御汉中。时天降大雨三十余天,魏军因山道难行,最终退走。

231 年(魏明帝太和五年)

春天,诸葛亮再出祁山,以木牛运粮,进行第四次北伐。魏以司马懿为主帅,率领张郃、郭淮等抵抗。本次北伐初期进军顺利,先后在上邽等地击败魏军。之后司马懿坚守不出。六月,蜀军因粮食补给问题退军。退军途中,蜀军在木门道设伏,击杀追击的魏将张郃。

234 年(魏明帝青龙二年)

诸葛亮第五次北伐。经过三年的劝农讲武,这年春天,诸葛亮再次起兵北伐。这次诸葛亮出兵渭水,在南岸的五丈原驻扎,并在附近展开屯田,准备与曹军打持久战。然而,曹军主帅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。八月,诸葛亮积劳成疾,病逝于五丈原。是年,汉献帝去世。

238 年(魏明帝景初二年)

司马懿平辽东,六月出兵,八月破襄平,杀公孙渊。倭国女王卑弥呼遣使访魏,受封“亲魏倭王”。是年,吴铸当千大钱。

239 年(魏明帝景初三年)

魏明帝曹叡去世,太子曹芳继位,年仅八岁。曹爽、司马懿分掌文武大权。

魏齐王–曹芳

241 年(魏齐王正始二年)

孙吴遣诸葛瑾、朱然等分四路伐魏,但都失败了。同年,司马懿令邓艾在淮南开渠、屯田,灌溉两万余顷。

243 年(魏齐王正始四年)

魏宗室曹冏上书请封宗室,曹爽不听。曹魏以苛待宗室著名,这也是后来司马氏篡权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245 年(魏齐王正始六年)

东吴“南鲁之争”加剧,陆逊劝孙权不要相信谗言,孙权不听。陆逊忧愤而死。同年,东吴开通从句容到云阳(今江苏丹阳)的运河。

246 年(魏齐王正始七年)

蜀蒋琬、董允等相继去世,朝政开始腐败,后主信任宦官黄皓。同年,孙吴罢大钱。

247 年(魏齐王正始八年)

康居僧人康僧会到孙吴,孙权为其建立建初寺,这是江南地区最早的佛寺。

249 年(魏齐王嘉平元年)

高平陵事变。正月,司马懿趁曹芳、曹爽祭扫高平陵(魏明帝墓)时发动政变,杀曹爽和亲曹氏的诸多大臣,控制洛阳。司马氏专权开始。

250 年(魏齐王嘉平二年)—-孙吴“南鲁之争”结束

南鲁之争,是指孙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之间的党争,持续时间八年左右,牵扯朝臣众多。最终的结果是,太子孙和被废,鲁王孙霸及相关党羽被杀,孙权改立孙亮为太子。南鲁之争对孙吴的政治统治造成了很大的伤害,朝堂上一度乌烟瘴气,很多年富力强的政治人才卷入其中,断送了前途。同时,由于继位的太子孙亮年幼,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孙权去世后诸葛恪等权臣专政的局面。

251 年(魏齐王嘉平三年)

司马懿去世,子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、录尚书事,继续专权。

252 年(魏齐王嘉平四年)

四月,吴大帝孙权去世,太子孙亮继位,年仅十岁。魏趁孙权新丧,起三路大军伐吴。吴以诸葛恪率军破东路,另外两路闻讯撤退。

253 年(魏齐王嘉平五年)

东吴诸葛恪以防御曹魏有功,督中外诸军事。是年五月,诸葛恪发大军伐魏,包围合肥,到七月始终不能攻克,被迫撤军。之后孙峻等设宴诛杀诸葛恪。孙峻专权。

254 年(魏正元元年)

司马师废帝,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。

高贵乡公–曹髦

255 年(魏正元二年)

正月,魏扬州刺史文钦、镇东将军毌丘俭在寿春起兵讨伐司马师。司马师率兵镇压,毌丘俭被杀,文钦转投东吴。
战后不久,司马师去世,司马昭任大将军,录尚书事。

258 年(魏甘露三年)

九月,孙琳废孙吴皇帝孙亮,立孙休为帝,是为景帝。之后,景帝联合张布、丁奉等杀孙琳。

260 年(魏景元元年)

曹髦讨伐司马昭,贾充令成济杀死曹髦。之后,司马昭立曹奂为帝,即魏元帝。同年,朱士行前往于阗取经,这是内地往西域取经最早的记录。

魏元帝–曹奂

263 年(魏景元四年)—-曹魏灭蜀

这年正月,曹魏下令伐蜀,令钟会、邓艾、诸葛绪分兵进攻。九月,姜维在剑阁抵抗钟会、诸葛绪联军。而邓艾走山间小路,从阴平到江油,破诸葛瞻,绕后方直抵成都。后主刘禅投降,蜀汉灭亡。姜维等人奉后主命,投降钟会。

264 年(魏景元五年)

安定蜀地。蜀汉灭亡后,钟会诬陷邓艾谋反。之后钟会阴谋占蜀地自立,联合姜维诛杀曹魏诸将。但机事不密,钟会、姜维都死于乱军之中。之后,蜀汉巴东、建宁等郡相继投降,蜀地悉定。这一年,吴景帝死,孙皓即位。

晋武帝–司马炎

265 年(晋武帝泰始元年)

八月,司马昭去世,司马炎继任相国、晋王。十二月,司马炎逼迫魏帝禅位,曹魏灭亡,西晋开始。司马炎吸取曹魏苛待宗室的教训,大封宗室为王,希望宗室能拱卫江山。

272 年(晋武帝泰始八年)

贾南风被立为太子妃。贾南风是贾充的女儿,性格极为善妒。这一年,贾南风被立为太子司马衷的太子妃,司马衷继位后即为皇后,是后来西晋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。

277 年(晋武帝咸宁三年)

晋文鸯大破秃发树机能。同年,西晋改封宗室诸王,限制王国军队数量,令封王就国。

279 年(晋武帝咸宁五年)

马隆至凉州,杀秃发树机能。是年,汲郡(今河南汲县)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,《竹书纪年》出土。280 年(晋武帝太康元年):三月,王濬率水军从武昌出发,直抵建业。吴主孙皓投降,吴国灭亡,三国时代结束。灭吴之后,晋武帝下令去州郡兵。人口统计,西晋有 19 州,173 郡国,2 459 840 户, 16 163 863 口,不到东汉时三分之一。平吴之后,颁布户调式和占田荫客制,是为西晋的土地赋役制度。

至此东汉到三国完全灭亡被西晋取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