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《泊船瓜洲》说看去---历史中的王安石
京口瓜洲一水间,
钟山只隔数重山,
春风又绿江南岸,
明月何时照我还?
《泊船瓜洲》作于王安石晚期,但对具体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都有争议,具体主要有三种意见:
宋神宗熙宁元年(1068 年),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,途经瓜洲后所作;
神宗熙宁七年(1074 年),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,途经瓜洲时所作;
神宗熙宁八年(1075 年),王安石第二次拜相,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。
引子
对于王安石,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,人们对他的争议还是挺大的,有人说这个人刚愎自用,他的改革百姓苦不堪言;也有有人说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,有李悝,商鞅之能;对于今天的人来说,人们也只能从史书中去窥探王安石的人生,但是史书是人编撰的,既然是人编撰的,那他一定就有自己的立场,那么真实的王安石又是怎样的人呢?
生平简介
王安石(1021 年 12 月 19 日 -1086 年 5 月 21 日 ),字介甫,号半山。抚州临川(今江西省抚州市)人 。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、改革家。
时间 | 事件 |
---|---|
宋真宗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三日 1021 年 12 月 19 日 )辰时 | 王安石出生 |
宋仁宗景祐四年(1037 年) | 王安石随父入京,以文结识好友曾巩,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,大获赞赏 |
庆历二年(1042 年) | 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,授淮南节度判官。当时因文章中的”孺子其朋”四个字丢掉了状元的称号,任满后,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,调为鄞县知县。王安石在任四年,兴修水利、扩办学校,初显政绩,当时灾情之下王安石进行小范围改革,像老百姓借贷粮食以保证百姓得以度过在灾年,这也是他之后青苗法的雏形 |
皇祐三年(1051 年) | 王安石任舒州通判,勤政爱民,治绩斐然。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、遵纪守道向仁宗举荐他,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,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。欧阳修举荐为谏官,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。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,任命他为群牧判官。不久,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,得与周敦颐相知,声誉日隆。 |
嘉祐三年(1058 年) | 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,王安石进京述职,作长达万言的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》,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。此在此次上疏中,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,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:经济困窘、社会风气败坏、国防安全堪忧,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,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、改革制度,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,建议朝廷改革取士、重视人才。但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。此后,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,均固辞不就。士大夫们以为王安石无意功名,不求仕途,遗憾无缘结识;朝廷屡次想委以重任,都担心王安石不愿出仕。朝廷任命王安石与人同修《起居注》,王安石辞谢多次才接受。王安石在京任职期间,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,王安石认为立法不该如此,据理力争,得罪了王公大臣。 |
嘉祐八年(1063 年) | 王安石因母亲病逝,遂辞官回江宁守丧。 |
宋英宗在位时期(1063 年—1066 年) | 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,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,拒绝入朝。 |
治平四年(1067 年) | 宋神宗即位,因久慕王安石之名 ,起用他为江宁知府,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。从此,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 |
熙宁元年(1068 年)四月 | 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、经济危机以及辽、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,召见王安石。王安石提出“治国之道,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”;勉励神宗效法尧舜,简明法制。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,要求其尽心辅佐,共同完成这一任务。 王安石随后上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》,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,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,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,认为“大有为之时,正在今日”。 |
熙宁二年(1069 年) | 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,跻身执政之列。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、确立法度,提议变法,神宗赞同 |
熙宁三年(1070 年) | 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位同宰相。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,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。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、青苗法、市易法、免役法、方田均税法、农田水利法;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、保甲法、保马法等,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(《与王介甫书》),列举实施新法弊端,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,恢复旧制。王安石回信(《答司马谏议书》),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,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,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。随后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,司马光趁机复议废止新法,神宗没答应,司马光遂辞职离京。 |
熙宁四年(1071 年) | 王安石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,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,恢复以《春秋》,三传明经取士。同年秋,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。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,出现自断手腕现象,知府韩维报告朝廷。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,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,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。神宗则认为应听取百姓之言。 |
熙宁七年(1074 年)春 | 天下大旱,饥民流离失所,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,神宗满面愁容,欲罢除不好的法令。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,派人治理即可。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,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,并上疏论新法过失,力谏罢相王安石。同年四月,曹太皇太后(慈圣皇后)、高太后(宣仁皇后高滔滔)亦向神宗哭诉“王安石乱天下”。神宗对变法也产生了怀疑,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,改任观文殿大学士、知江宁府,从礼部侍郎超九转而径授吏部尚书之衔。王安石罢相后,奏请神宗让吕惠卿任参知政事,又要求召韩绛代替自己,二人坚持王安石制定的成法。吕惠卿掌握大权后,担心王安石回朝,借办理郑侠案件的机会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,又兴起李士宁案件来倾覆王安石。韩绛觉察到吕惠卿的用意,秘密奏请召回王安石。 |
熙宁八年(1075 年)二月 | 王安石再次拜相。同年,王安石《三经义》写成,加封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,吕惠卿外调知陈州。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,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,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 |
熙宁九年(1076 年) | 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。同年,长子王雱病故,王安石极度悲痛。十月,王安石辞去宰相之职,外调镇南军节度使、同平章事、判江宁府。次年(1077 年),改任集禧观使,封舒国公 |
元丰二年(1079 年) | 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、观文殿大学士,改封荆国公 |
元丰八年(1085 年) | 神宗去世,宋哲宗即位,改元元祐,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。哲宗即位后,加拜王安石为司空。 高太后在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,等到自己听政后,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。司马光提出“以母改子”,全面废除新法。史称“元祐更化” |
元祐元年四月初六(1086 年 5 月 21 日) | 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,享年六十六岁,获赠太傅,葬于江宁半山园 |
绍圣元年(1094 年) | 宋哲宗亲政,支持新政的章惇执政,王安石得以配享神宗庙庭,谥号“文” |
政和三年(1113 年) | 宋徽宗追封王安石为舒王,配享孔庙。后至靖康元年(1126 年),又被追夺王爵,毁去配享的画像,降王安石从祀于庙廷 |
历代人对他的评价
朱熹曾说:“以文章节行高一世,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。被遇神宗,致位宰相,世方仰其有为,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。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,引用凶邪,排摈忠直,躁迫强戾,使天下之人,嚣然丧其乐生之心。卒之群奸嗣虐,流毒四海,至于崇宁、宣和之际,而祸乱极矣。”
司马光更是早已写信告诫他:“每有宾客僚属谒见论事,则唯希意迎合、曲从如流者,亲而礼之;或所见小异,微言新令之不便者,介甫辄艴然加怒,或诟骂以辱之,或言于上而逐之,不待其辞之毕也。”司马光的信中还预言:”一旦失势,必有卖介甫以自售者矣。”,司马光的语言真的绝了,后来他的徒弟吕惠卿背叛了他。
司马光曾说:“人言安石奸邪,则毁之太过;但不晓事,又执拗耳。”,司马光说的确实在理,王文公确实是一个脑子一根筋的人,被称为“拗相公”。
曾巩也说:“巩之友有王安石者,文甚古,行称其文。虽已得科名,然居今知王安石者上少也。彼诚自重,不愿知于人。然如此人,古今不常有。如今时所急,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,顾如安石,此不可失也。”,前辈还是高度评价了王安石,不管是文学上还是政治上。
名臣韩琦说过:”王介甫为翰林学士则有余,处辅弼之地则不可。”
唐介说:”安石好学而泥古,故论议迂阔,若使为政,必多所变更。安石果用,天下必困扰。”
陆九渊则说:“熙宁排公 (王安石)者, 大抵极抵訾之言,而不折之以至理,平者未一二,而激者居八九,上不足以取信于裕陵(神宗),下不足以解公之蔽,反以固其意而成其事。新法之罪,诸君子固分之矣。元祐大臣一切更张,岂无偏无党者哉?”说王安石本身有问题,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也存在很大的问题。
梁启超的评价:“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,其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,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,其学术集九流之粹,其文章起八代之衰。其所设施之事功,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。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, 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、 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也。呜呼!…于三代以下求完人,惟公庶足以当之矣!”评价高到了极点。这也很可以理解,因为梁启超本人就是主张变法的。所以,如何评价王安石,其实背后反映的是自己本人对社会变革的看法。
总的来说王安石的变法,在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。但是,由于变法的各项内容触动了官僚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,引起了他们的激烈反对。守旧派指责王安石新法乱国,向神宗请罢新法。文学家三苏中的苏洵是守旧派的中坚力量,他作了一篇《辨奸论》的文章,称王安石为大奸慝(奸恶之人),神宗受到各方压力,新法难以推进,最后把新法停了。
虽然苏洵写《辨奸论》攻击他,但他讲究公私分明,并没对此放在心上。反而对苏洵之子苏轼很欣赏。虽然苏轼也非变法一派,但乌台诗案身陷囹圄时还是在野的王安石上书拉了他一把。
王安石的改革也有操之过急之处,一些新法在执行过程中也对下层人民产生了危害,为反对派提供了口实。王安石性格上又过分固执自信,造成变法派阵营屡次分裂,使自己日益孤立。王安石变法应该说是值得肯定,王安石在这种情况下操之过急,甚至为了推动新法启用了一批有才无德之人。最后使有宋一代陷入党争直至灭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