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周朝大事年表》
周朝(前 1046 年—前 256 年)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。周王朝一共传国君 32 代 37 王,享国共计 790 年。
周朝分为西周(前 1046-前 771 年)和东周(前 770 年-前 256 年)两个时期。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创建,定都镐京(今陕西西安)。周成王时营建(或曰迁都、相宅)成周(今河南洛阳),并在此举行祭祀、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。 [1] 其后周穆王又筑宫南郑, 其后周懿王又迁都犬丘(今陕西西安)。公元前 771 年镐京陷落,西周灭亡;公元前 770 年(周平王元年),平王东迁,定都成周(今河南洛阳),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。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。其中东周以“三家分晋”为节点,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。华夏族群的自我认同和命名,始于春秋“诸夏”。“诸夏”之名有西周渊源,周王室尝自称“夏”,“诸夏”即分享周室礼仪与荣誉之诸国。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跨氏族的族群观念。
在灭商之前,周部落因为遭到戎、狄等西北地区部落的侵扰,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。生活于渭河流域,被大商王朝册封为西伯(意即西部诸侯之长),是商朝的主要方伯之一,以姬为姓,周人嗣其姓”,周朝实行分封制(封邦建国),周王则为“天下共主”。 周王朝继承了夏商两代,是古代奴隶制度社会的鼎盛王朝。
西周
公元前 1042—前 1021 年 – 周公东征
殷商灭亡以后,周武王对殷商故地做了巧妙的政治安排。他将殷商直接控制的领地一分为四,殷都朝歌(今河南淇县)封给商纣王之子武庚,为豳;朝歌以东封给武王之弟管叔,为卫;朝歌以西封给武王之弟蔡叔,为鄘;朝歌以北封给武王之弟霍叔,为邶。其用意是显而易见的,即让武王的三位弟弟监视纣王遗脉武庚,史称“三监”。
公元前 1045 年,周武王病逝,其子成王即位,武王的弟弟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理政。当时一部分大臣和武王的弟弟管叔、蔡叔想谋篡王位。武庚即趁机鼓动管叔、蔡叔,同时勾结奄、蒲姑、徐戎、淮夷等诸侯共同叛乱。
为了维护西周的稳定,周公组织大军,挥师东征,讨伐武庚,武庚被杀。而后,东征军相继攻克管叔、蔡叔驻地,管叔被杀,蔡叔被流放。
随后,东征军乘势攻克了参与叛乱的东方小国和诸侯——奄,奄国君投降。奄是商朝的旧都,攻克商朝故都,是对殷商残余势力的一次重大打击。接着,丰(今山东青州西北)、蒲姑(今山东博兴西南)等五十多个小国相继降服。
征服叛乱势力只是东征的第一步,而让殷商顽民顺服则是更为重要的一步。成王七年,周公营建了东都洛邑(成周,今河南洛阳),将殷商顽民迁于此。同时,因地制宜,分治殷民:将投降西周的商朝贵族微子启封于宋,建立宋国;将武王弟弟康叔封于朝歌,建立卫国;将周公长子伯禽封于奄,建立鲁国。
周公东征,使周王朝的势力延伸到东部沿海,对西周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。
公元前 980—前 977 年 – 昭王南征
周昭王是西周第四代君主。昭王南征主要针对的是长江中游江汉之间的诸多方国和部落。
公元前 980 年,周昭王开始了第一次南征。王室军队和各诸侯军队在成周(洛邑)集结,一路开进江汉地区,南夷纷纷归服,战果显著。
公元前 977 年,开始了第二次南征。大部队雄赳赳、气昂昂,直扑江汉,然而,此次南征出师不利,主力部队损失殆尽。在回师途中,昭王折戟,溺亡汉水。昭王南征之前,就已经兴师攻伐东夷诸国,损耗了大量国力。而两次南征,进一步消耗民力,导致民怨沸腾。特别是第二次南征,周昭王有去无回,举国震惊,标志着周王朝由盛转衰。
公元前 976—前 922 年:周穆王攻犬戎,俘虏五王,迁戎于太原(今甘肃东部邻接陕西地区)。徐国(今淮河中下游)强大,徐偃王率领淮泗一带的九夷攻周。周穆王命令楚国攻打徐国,徐国灭亡。之后,周穆王攻越。
公元前 891—前 886 年:周孝王命非子在汧、渭之间养马,因养马有功,封非子于秦(今甘肃天水东北)。秦自此成为周的附庸。
公元前 885—前 878 年:懿王子周夷王在位。周夷王命令虢公率六师之兵力,讨伐太原之戎,一直打到俞泉,获得马匹千余。虽有胜绩,但太原之戎的实力并未受到重创。
公元前 841 年 – 国人暴动
周厉王即位后形势不容乐观,外有外族入侵,内有侯国之乱,贡赋减少。为继续奢靡的生活,他任命荣夷公为卿士,推行“专利”政策,将原来公有的山林、湖泊和土地都收归国有,这样一来,上山采药、砍柴,或下河捞鱼、入林捕兽,都要缴税。结果很显然,此举激起社会上的反对浪潮。
为压制舆论,厉王又派很多密探去监视百姓,一旦发现有议论朝政者就抓起来处死,结果人人自危。
公元前 841 年,忍无可忍的国人联合起来,反对周厉王的统治。这场由几万人参加的暴动,犹如愤怒的海啸吞没了首都镐京。厉王眼见局势失控,就把太子靖托付给召伯虎,自己狼狈逃到彘地(今山西霍县)去了。愤怒的群众迁怒于太子,召公无奈,只得让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,交给暴动的百姓。他可怜的儿子成为替死鬼,真太子却被保了下来。
历史上将这场由平民发动的武装暴动称为“国人暴动”。这场暴动使周王朝日趋衰落。
公元前 841 年 – 共和行政
公元前 841 年,国人暴动之后,朝政由前来平叛的卫武公共伯和代管,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辅政,称为共和。卫武公采纳辅政大臣的建议,废除了“专利”政策和名目繁多的赋税,社会稳定下来。这一年被称为“共和元年”,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之始。
公元前 828 年,周厉王老死于彘地。
公元前 827—前 782 年 – 宣王中兴
公元前 827 年,太子静即位,是为周宣王。
他即位后,当务之急是要稳定内外局势。周宣王任命周公和召公为辅,任用尹吉甫、仲山甫、虢文公、申伯等贤臣,励精图治,整顿朝政。而后平定周边不臣的民族,解除周边威胁。
公元前 824 年,宣王先后派大夫秦仲及其子秦其率兵西征,击败西戎,并将所占西戎之地封予秦其。
公元前 823 年,猃狁攻周。宣王命尹吉甫出兵攻打猃狁,将威逼王畿的犬戎赶到太原(今甘肃镇原一带)。公元前 822 年,命召穆公率军征讨淮夷。公元前 806 年,封庶弟友于郑(今陕西华县),即郑桓公。
公元前 792 年,攻打条戎、奔戎,皆不胜。公元前 789 年,攻打姜氏之戎,败绩。为阻止楚国向东、北扩张势力,宣王派方叔率大军南征楚国,胜绩,还在汉水和淮河流域分封了十几个姬姓或姻亲诸侯国。
公元前 782 年,周宣王死。其治下四十六年间,四夷咸服,周室权威得到重振,疆域大为拓展,人民安居乐业,史称“宣王中兴”。
公元前 781 年,宣王死后,太子姬宫湦即位,是为幽王。幽王命令伯士攻伐六济之戎,伯士战败而亡。
公元前 779 年 – 幽王烽火戏诸侯
幽王纳褒姒,为了博得褒姒一笑,幽王烽火戏诸侯,诸侯见讯即出师援救,结果见镐京安然无事,怀怨而归。幽王荒唐的举动为诸侯叛离埋下了祸根。
公元前 774 年:郑桓公友出任周王室司徒。幽王废申后和太子宜臼,宜臼出奔西申;幽王立褒姒为后,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,此举构怨于申后父申侯。
公元前 773 年:郑桓公迁部族于郐与东虢之间,为日后吞并此二国奠定基础。
公元前 771 年:申侯联合缯与犬戎攻打镐京,杀幽王及褒姒子伯服,为女儿申后和外孙宜臼报仇。
申侯与鲁侯、许文公等让废太子宜臼即位,为周平王,时年 9 岁。
东周–春秋
公元前 770 年 – 平王东迁
镐京陷落后,晋文侯、郑武公、秦襄公、卫武公等出面,一路护送幼主从镐京迁都洛邑,史称“平王东迁”。平王东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,标志着周室式微,失去了对四方诸侯的控制能力,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。
平王以岐(今陕西岐山东北)以西赐秦,封秦襄公为诸侯。
公元前 769—前 767 年 – 周郑之争
周郑之争发生在周平王和郑武公之间,他们二人一个是家道式微的周天子,一个是野心勃勃的一方诸侯。在平王东迁时,郑武公护主有功。
公元前 769 年,郑武公灭掉了南边的郐国(今河南密县东南)。郑武公并不满足于这一小小的战果,又将兵锋指向北边的东虢(今河南荥阳东北)。东虢虽然只是方圆几十里的弹丸之地,但举全国兵力,抵御来犯之郑军,郑武公于是暂时搁置吞并东虢的计划,以免和东虢硬碰硬。
公元前 767 年,周平王巡视周边,以稳定民心。东虢国境与周王畿接壤,周天子巡边,东虢国君不敢怠慢,率群臣隆重地朝见周天子。郑武公趁东虢不备,下令郑军北上攻打东虢,占领了东虢都城。
郑武公在周平王眼皮底下先灭郐国,又灭东虢,公然践踏周室尊严。考虑到周室东迁后朝政不稳,尚需郑武公襄助,平王只好忍辱含怨,将郐国、东虢故地赐给郑武公,建立郑国,史称“新郑”。
公元前 766 年:秦襄公攻戎,至岐而死。
公元前 750 年:秦文公将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平王。
公元前 745 年:晋昭侯封叔父于曲沃(今山西闻喜东北)。
公元前 739 年:晋大夫潘父杀昭侯,迎曲沃桓叔。晋人打败桓叔,立昭侯子平,是为孝侯。齐僖公即位。公元前 729 年:宋宣公死。宣公不立自己的儿子与夷,而立弟弟和为继承人,是为穆公。
公元前 724 年:晋曲沃庄伯杀晋孝侯。晋大夫杀庄伯,立孝侯子郗,是为鄂侯。
公元前 723 年:鲁惠公死,庶子息姑立,是为隐公。
公元前 722 年:共叔段谋袭郑,郑庄公派公子吕伐段,破之于鄢(今河南鄢陵西北)。共叔段出奔共(今河南辉县)。
公元前 720 年:周平王死,其孙立,是为桓王。桓王无力置办丧葬用品,沦落到向鲁国求赙。四月,郑国大夫祭足率兵取温之麦;秋天,又取成周之禾,抢收周的庄稼。周郑交恶。宋穆公死,命大司马孔父嘉立与夷,是为宋殇公。
公元前 719 年:卫州吁杀其兄桓公,自立。州吁赴陈国,卫石碏请求陈执州吁。卫杀州吁,立公子晋,是为宣公。石碏的儿子厚是州吁的党羽,于是石碏杀了厚,史书称碏能大义灭亲。
公元前 718 年:晋人立鄂侯子光,是为哀侯。郑国攻打卫国牧邑(今河南淇县西南);卫国与南燕(今河南延津东北)攻打郑国,不胜。
公元前 717 年:周发生饥荒,天子派人到鲁国“告饥”求助,鲁隐公代周天子向宋、卫、齐、郑等国购买粮食。公元前 714 年:宋国不再向周天子朝贡。郑庄公以周王左卿的身份,攻打宋国。北戎侵袭郑国,郑庄公设伏兵击败北戎。
公元前 710 年:宋华父督杀殇公,攻孔氏,杀孔父嘉而夺其妻。后将公子冯从郑国召回,立为庄公。
公元前 707 年:周桓王联合陈、蔡、卫三国伐郑,王师败绩。郑军射伤桓公肩。春秋时期礼崩乐坏,郑国作为臣竟敢伤君,此为周室式微之象。
公元前 694 年
周公黑肩欲杀周庄王,立其异母弟王子克为王。大夫辛伯劝说周公黑肩不应以庶子代替嫡子。黑肩不听,辛伯即将此事上报庄王,庄王趁黑肩不备将其杀害。
鲁桓公及夫人姜氏(齐襄公妹)访问齐国,齐襄公与姜氏私通,鲁桓公大怒。齐襄公即令公子彭生杀鲁桓公。
公元前 685 年 – 管仲改革
春秋之世,诸侯争霸是时代主题。
齐桓公即位以后,齐国内忧外患一大堆:内部,财政危机相当严重;外部,邻国对齐国虎视眈眈。齐桓公想在此基础上雄霸天下,是绝无可能的。因此,在鲍叔牙的举荐之下,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,进行改革。
公元前 685 年,齐相管仲主持的改革拉开了帷幕。
经济方面:改革土地征税制度。首先,将土地收归国有,然后分田到户,农户根据所分土地的多少和好坏,按照不同的征税标准纳税,分到的土地不能买卖和转让。这样一来,地多、地好的,纳税自然也多;地少、地坏的,纳税自然就少。如果农户分到了下等土地,但将土地改良后获得了好的收成,那么五年之内不用纳税。
政治方面:实行“国”“野”分治。士、农、工、商分居,不许随意杂处、迁徙,职业世代相传。在动荡的春秋之世,此举确保了齐国社会稳定。
军事方面:实行农军合一。平时从事农业生产,农闲时操练,战时从军,编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武装队伍。
经过改革,齐国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方面都获得极大的发展,奠定了齐桓公称霸的基础。
公元前 684 年 – 长勺之战
公元前 684 年,齐国和鲁国在长勺(今山东莱芜东北)上演了一出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的好戏。任何战争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,长勺之战,起于齐国的内乱。
公元前 686 年,自立为王的齐襄公死后,齐国群龙无首,大臣们分别拥立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王。最终,公子小白坐上了王位,是为齐桓公。所谓“成者为王败者为寇”, “落选”的公子纠只好逃到自己母亲的母国鲁国去避难。
鲁庄公为了让自己的亲外甥当上齐国国君,就率领军队护送公子纠回齐夺取政权。齐鲁开战,鲁国大败。为了向齐国赔不是,鲁庄公处死了公子纠。但齐国对鲁国的怨恨,并未随公子纠之死而化解。
公元前 684 年,齐桓公以优势兵力步步侵鲁,鲁国相对处于劣势,退到长勺。曹刿向鲁庄公分析了齐鲁战争态势,并献上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之策。战争朝着曹刿预计的方向发展。齐军两次击鼓冲锋,鲁军都未迎战。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冲锋时,士气早已萎靡不振,士卒们以为鲁军还会像前两次一样消极避战,结果鲁军雷霆出击,将齐军打得溃不成军,仓皇败走。
公元前 682 年:宋国大夫南宫万杀闵公,立公子游。闵公弟公子御说杀公子游和南宫万,夺得君位,是为宋桓公。宋国内政一片混乱。
公元前 681 年:三月,齐桓公与宋桓公、陈宣公、蔡哀侯、邾子克于齐国西南边境上的北杏(今山东东阿北)会盟,以平宋乱。遂国不参加会盟,齐国灭遂。
公元前 679 年:齐桓公召集宋、陈、卫、郑四国于鄄(今山东鄄城)会盟,齐国始霸。
公元前 666—前 651 年 – 骊姬乱政
公元前 672 年,晋献公打败了骊戎(古代戎族人的一支,春秋时期在今陕西临潼一带),骊戎为求和将骊姬姐妹送给晋献公。后骊姬为晋献公生下奚齐,其妹生下卓子。骊姬天生丽质,深得晋献公宠爱,又有强烈的政治野心,于是设计废嫡立庶,让自己的儿子顶替太子申生。
公元前 666 年,骊姬鼓动晋献公把申生、重耳和夷吾分别派往曲沃、蒲地(今山西隰县西北)和屈地(今山西吉县北),而把奚齐和卓子留在都城绛(今山西翼城东)。骊姬企图通过分散诸公子,防止他们联合起来。骊姬与梁五等人劝谏晋献公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嗣。
公元前 660 年:十二月,狄人攻卫。国人怨恨卫懿公好鹤,给鹤乘轩封官,荒怠国事,因此无心拒敌,卫军溃败,狄人一举灭了卫国。
齐援卫复国,立戴公于曹(今河南滑县)。
公元前 659 年:狄攻邢国,尽毁其都城。齐桓公率领齐、宋、曹三国军队救邢,建新都,继绝世。公元前 658 年:春,狄人侵卫,卫国向齐国告急。齐桓公率领诸侯伐狄,为卫国在楚邱建立新都。
公元前 656 年:骊姬诬陷太子申生要毒杀晋献公,申生为证清白,上吊自尽。重耳和夷吾也因受到牵连而逃往国外。
公元前 651 年:晋献公卒,死前将骊姬子奚齐嘱托给大夫荀息。作为托孤大臣,荀息佐助奚齐继位,骊姬为太后。晋国大夫里克是支持太子申生的,因此在办理晋献公丧礼的过程中杀死了幼主奚齐。荀息又将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立为新君,里克等人又将卓子杀死在朝堂之上,机关算尽的骊姬亦被鞭杀而死。晋国由此内政大乱,史称“骊姬之乱”。
“骊姬之乱”是晋国公族的一次权力之争,对发展中的晋国是一次政治地震,其余震在晋献公死后才开始显现出来。自公元前 651 年到公元前 636 年,十六年间,晋国政局不稳,内政混乱。直到晋文公回国主持大局,才结束了“骊姬之乱”对晋国的影响,使晋国走向强盛.
公元前 656 年 – 召陵之盟
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,还没有得到南方强国楚国的认可。
公元前 657 年,在齐、蔡、楚三国之间发生的一桩婚事,改变了这一局面。是年齐桓公与宠姬蔡姬泛舟河上,由于蔡姬在船上摇动嬉戏,齐桓公非常害怕,劝止不听,齐桓公一怒之下就把蔡姬撵回了娘家——蔡国,闭门思过,两人并没有解除婚姻关系。但是,蔡侯觉得面子上挂不住,就索性把蔡姬改嫁给齐桓公称霸的劲敌——楚成王。这就意味着蔡国公开投向了楚国的怀抱。
公元前 656 年,齐桓公率领齐、宋、陈、卫、郑、许、曹、鲁八国联军,攻打蔡国。蔡军招架不住,八国联军长驱直入,打到蔡楚边境。
楚成王一方面紧急备战,另一方面派大夫屈完出使齐国军营讲和,管仲代表齐国出面。屈完和管仲都是聪明人,都知道此次战事的起因,但谁也没有将其摆到桌面上来谈,他们需要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。屈完质问管仲,齐军为何攻打楚国。管仲说:当年召公命我们齐国管教那些不听话的诸侯。楚国有义务向周王室进贡包茅,但你们却不履行义务。我今天来攻打你们,不是很正当吗?屈完代表楚国,面服心不服。两大强国其实谁也不愿硬碰硬,那样只会两败俱伤。
于是,两国在召陵(今河南郾城)这个地方,进行和平谈判:楚国愿意与齐、陈、卫等八国结盟,拥戴周王室。
公元前 651 年 – 葵丘之盟
葵丘之盟是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为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一次会盟。
要解读葵丘会盟,首先要回顾一下西周末年那些事儿。一方面,自从平王东迁以后,周王室式微,各地诸侯开始不听话了;另一方面,各地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、人口,彼此之间兼并战争不断。还有一些少数部族也趁着中原诸国群龙无首,不断对中原进行武装侵略。另外,南方的楚国发展壮大后,经常侵扰中原诸国。无论从哪方面来说,都迫切需要一个“带头大哥”,出来指挥局面。
这时候,经过管仲改革以后的齐国势力最为强大,于是承担起了“带头大哥”的重任。齐国召集鲁、宋、卫、郑、许、曹等国国君,在宋国葵丘(今河南兰考)会盟。周襄王也派代表参加。盟约申明:“凡我同盟之人,既盟之后,言归于好。”
葵丘之盟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一个会盟,此后,齐桓公可以像周天子一样,对其他诸侯发号施令,标志着他的霸业达到顶峰。
公元前 649 年:王子带勾结戎人欲夺取王位,周襄王借秦、晋等国之力,平定了这场叛乱。
公元前 648 年:王子带二次作乱,周襄王讨伐王子带,带出奔齐国。
公元前 644 年:戎人侵袭周室,周襄王向齐国告急。齐桓公率诸侯戍周。
公元前 643 年:齐桓公卒,其生前曾将太子昭托付给宋襄公。诸子忙于夺嫡,没人顾得上为齐桓公装殓,王位之争走向白热化。公子无亏在易牙和竖刁拥立下抢先即位。太子昭出奔宋国,宋襄公联合卫、曹、邾三国军队杀奔齐国,送太子昭回国。齐国军民闻讯,即杀死无亏,迎立太子昭,是为齐孝公。
公元前 638 年 – 泓水之战
宋襄公一直以齐桓公为榜样,齐桓公死后,宋襄公就想当霸主,于是召集诸侯在盂(今河南睢县)会盟。
公元前 639 年,会盟之日,楚、陈、蔡、许、曹、郑等诸侯如期赴会,而齐、鲁两国却爽约未至。宋襄公以诸国之中自己的爵位最高,又有平定齐国内乱的功劳,就自荐为盟主,结果楚国唱反调,早已埋伏好的楚军跳将出来俘获了宋襄公。楚成王挟宋襄公,攻打宋国,一路打到宋国都城商丘(今河南商丘)。宋国严防死守,楚国一时也难以克城。楚成王心想,既然达不到挟宋襄公以令宋国的目的,杀了他还会引起公愤,不如就放了他。宋襄公这才重获自由。
作为堂堂一国之君蒙羞至此,宋襄公一心复仇。公元前 638 年,楚国的盟国郑国国君去朝见楚成王。郑国世受周王信任,如今不去朝觐周天子,却去朝拜自立为王的楚君,有失体统,宋襄公若以此为由兴师攻郑,也算替天行道。宋襄公的哥哥目夷非常反对弟弟的举动,可是宋襄公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。
这一年夏天,宋襄公挥师攻打郑国。郑国向楚国求救,楚成王派兵驰援,直捣宋国。宋襄公闻讯,急忙率军往回赶。当宋军赶到泓水(在今河南柘城西北)北岸时,楚军也到了泓水南岸,两军形成隔泓对峙的紧张态势。楚军渡河时,目夷建议宋襄公趁楚军渡河之时发起攻击,速战速决。宋襄公认为这样做不厚道,怎么能在对方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攻打呢?宋襄公以仁义著称,却不明白战争就是流血的政治。
战争的结局在意料之中。等楚军渡过泓水,摆好战阵,猛扑宋军时,宋军被打得溃不成军。楚成王并没有因为宋襄公曾对自己仁义,就放他一马。宋襄公大腿上中了一箭,在哥哥目夷等人的保护下,才狼狈逃回宋国。
泓水之战半年后,宋襄公因旧伤复发而亡,他那仁义的理想也成了历史的绝唱。公元前 636 年,秦国帮助流亡在外的重耳回国争夺君位,重耳即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。
公元前 632 年 – 城濮之战
春秋时期,多数国君都跃跃欲试,想成为中原霸主。齐国衰落之后,宋国希望成为新任霸主,跟南边的楚国交战多年,最终惨败,向楚国纳贡,成为楚国的附属国。楚国势力逐渐扩张,郑、许、陈、蔡、鲁、卫、曹等小国慑于楚国威势,纷纷依附。楚成王称霸的信心如日中天。楚成王遇到了劲敌。晋国的晋文公很有抱负,也想成为中原霸主。
公元前 634 年,宋国与晋国结盟。楚成王派令尹子玉、司马子西率大军讨伐宋国,宋国向晋文公求救。
公元前 632 年,晋军救宋,为避开楚军锋芒,在开战之前,晋军主动要求退军“三舍”(九十里)至城濮(今山东鄄城西南)。楚军中了晋军诱敌深入的战术,以为晋军怯战,于是马上追击,结果大败而归,损失战车一百辆,兵卒被俘一千人。晋文公一战成名,确立了自己“春秋五霸”之一的地位。
公元前 632 年 – 践土之盟
城濮一战,晋国人在晋文公的带领下,大败楚国人。楚国图谋中原,僭越称王,一直让周天子耿耿于怀。周王室早已“家道中落”,对楚国毫无办法,如今晋文公替他教训了楚国人,周天子对晋文公颇为感激。
公元前 632 年五月,在晋军班师回朝的途中,周襄王先是派特使王子虎赶来向晋文公表示祝贺,然后表示自己稍后也会亲临慰劳晋军。晋文公闻知周天子将亲临祝贺,赶紧率领军队开进郑国的践土(今河南原阳西南),并建立行宫,同时召集齐、鲁、宋、陈、蔡、郑、莒等国诸侯前往践土朝见周天子。
周襄王驾临后,晋文公向天子献上楚俘。第二天,周天子给晋文公写了《晋文侯命》,正式册命晋文公为“侯伯”(霸主)。过去那些归服楚国的小国,也都倒向晋国。晋文公率领诸侯向周天子盟誓:“共辅王室,无相害也,有渝此盟,明神殛之,俾队其师,无克祚国,及而玄孙,无有老幼。”
践土之盟后,晋文公的霸主地位得到周天子的肯定和列国的公认。自文公始,晋国又历襄公、灵公等十一位国君,称霸时间长达百余年。
公元前 627 年 – 崤之战
崤之战是秦晋争雄的一场战争。一代霸主晋文公死后,秦穆公摩拳擦掌,欲图东进,但晋国却成为其东进道路上的拦路虎。
公元前 628 年,郑、晋两国国君死亡,秦穆公不听大臣蹇叔等人的劝阻,决心突破晋国,偷袭郑国。晋国中军先轸向新君晋襄公进言:“我国甫历国君新丧,秦与晋乃同姓,不但没有为我国新丧举哀,如今竟然趁机攻打我国,实属无礼。”而晋襄公为了维护本国的霸主地位,决心出兵打击秦师。
公元前 627 年十二月,秦国派孟明视突袭郑国,秦军通过崤山隘道,越过晋国南境,抵达滑(今河南偃师)地。此时,郑国商人弦高的出现,成为改变此战结局的神来之笔。弦高赴周贩牛,恰好经过此地,与秦军相遇,机警的弦高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,一面派人回国报警。秦军孟明视以为郑国早有准备,不敢继续贸然东进,决定回师。晋襄公派先轸率军赶到崤山(今河南洛宁西北),并联络当地的姜戎,在隘道两侧设下埋伏。
公元前 627 年四月,秦军回师至此,晋军和姜戎突发猛攻,前后夹击。晋军以逸待劳,且有备而来,而秦军则是千里远袭,劳师以远,加之疏于防范,以致全军覆没,将帅孟明视、西乞术、白乙丙被俘。
公元前 624 年:在崤之战中秦国的惨败,改变了秦国的发展路径。秦穆公面对现实,不得不放下东进的念头,改为向西发展。秦国西北生活着昆戎、绵诸戎(今甘肃天水东)、义渠戎(今甘肃宁县)、乌氏、陆浑等部落。西戎时常侵扰秦国边地,是秦人欲图东进的重要牵制力量。秦穆公任用由余,开地千里,成为西戎的霸主。秦穆公采取先强后弱的方针,各个击破,先后征服了八个西戎部族,增强了自己的实力。史称“益国十二,开地千里,遂霸西戎”。
公元前 613 年:周顷王卒,子匡王立。周公阅和王孙苏为争夺政权,相持不下,请求晋灵公主持公道,灵公派大夫赵盾裁决二人纷争。天子重臣请求诸侯裁决事端有违周礼,可见当时礼制崩坏。
秋七月,有星孛(彗星)入于北斗。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哈雷彗星的记载。
公元前 611 年 – 楚庄王灭庸
庸国是追随周武王灭商的主要诸侯国之一。
庸国地处秦、巴、楚三国之间,建都上庸(今湖北竹山西南)。在楚国崛起之前,庸国是南方名副其实的群蛮领袖。在楚国东、南、西三面,分布着大大小小的部族,被称为“群蛮”“百濮”。
公元前 611 年,楚国发生了大灾荒,经济实力受到很大的影响。庸国趁机率领群蛮分别从楚国西南、东面和东南大举伐楚。面对危急形势,楚国内部有人主张迁都以避战祸,令尹蔿贾坚决反对。英明的楚庄王采纳了蔿贾的意见,发兵反击庸国。当楚军到达庸国的方城时,两军交战,楚国受挫。楚军采纳了大夫潘尪(字师叔)骄兵必败的建议,故意与庸军七战七败。果不其然,庸军内部骄傲情绪开始发酵滋长,对楚军也放松了警惕。楚庄王抓住战机,派子越和子贝兵分两路,夹击庸军,又巴、秦两国军队加入战事,群蛮大为震慑,纷纷与楚国订立盟约。于是,楚国灭掉了庸国。
楚庄王灭庸是春秋时期的一件大事,楚国因此解决了枕榻之忧,得以全力问鼎中原。
公元前 606 年 – 楚庄王问鼎
楚庄王伐陆浑(今河南嵩县北)之戎。在经过周室近郊时,楚庄王陈兵示威。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,庄王向其询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。
在夏、商、周时期,九鼎乃立国重器。从天子至士,不同级别的贵族所用鼎的数量,必须遵循严格的礼制规定,只有天子才能用九鼎,诸侯用七鼎,大夫用五鼎,士用三鼎或一鼎。
楚庄王问鼎,僭越之心昭然若揭。王孙满回答他说:“不在于鼎的大小和轻重,而在于德。周德虽衰,但是天命未改,所以鼎的轻重,是不可以问的。”楚庄王听了这番话,知道代周的时机还没有成熟,于是率军离周返楚。
公元前 597 年 – 必之战
晋楚争霸多年,夹在两国中间的一众小国跟着成了炮灰。宋国倒向晋国,许、陈、蔡国与楚国接壤,跟随楚国。郑国既临近楚,又与晋接壤,处境极其尴尬:若与晋交好,则楚国来攻;若与楚交好,又会得罪晋国,因此在晋楚之间只能随风摇摆。
楚庄王在相国孙叔敖的辅助下,国力强盛,雄心勃勃,欲问鼎中原。因此楚、晋之间必有一战。
公元前 597 年,楚庄王因为郑国对自己的态度摇摆不定,出兵围攻郑国都城政(今河南新郑)。晋景公派主政至卿荀林父率上、中、下三军救郑。听到郑国已归降楚国,晋军内部开始出现分歧,上军主帅士会主张退兵,中军副帅先彀主张继续作战,若中途而退,霸主晋国将颜面扫地。楚庄王原想降郑后退兵,后在宠臣伍参的建议下,趁晋军内部意见分歧之际,出兵击晋。结果晋军大败。
此战奠定了楚庄王称霸中原的基业。
公元前 594 年 – 鲁国初税亩
历史进入春秋以后,原先西周实行的井田制崩溃,牛耕和农具普及,生产力得到大发展,私有土地增多。这些私有田产是不纳税的,而且在自家的土地上干活很有干劲,收成大大提高。可这样一来,不纳税的土地越来越多,而诸侯或贵族控制下的公田,却由于歉收等原因,赋税收入大减。各国的统治者们不乐意了,为了增加自己的赋税收入,诸侯们想了个办法——进行赋税制度改革。
前 594 年(鲁宣公十五年),鲁国实行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,即“初税亩”。鲁国承认土地私有,无论是公田还是私田,一律按亩纳税,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。
继鲁国之后,楚、郑、秦等国也都进行了类似的赋税改革。至此,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土地公有制,一种新的封建土地关系形成。
公元前 589 年 – 鞍之战
春秋时期,晋、齐两国争霸,晋国战败以后,霸势渐衰,齐国开始不把晋国放在眼里。
公元前 589 年,齐顷公一面远交楚国,一面攻伐自己的近邻鲁国。鲁国的盟国卫国派孙良夫、石稷、宁相、向禽率军援助鲁国,结果为齐军所败。鲁、卫两国向晋国求援,晋国派大军出击齐军,晋、齐两国大战于鞍(今山东济南)。齐顷公亲自挂帅出战,他的手下逄丑父作战也很英勇,但最终不敌晋军,齐军大败。晋军主将郤克乘胜追击,齐顷公和逄丑父在战车上互换了位置,侥幸下车脱逃回国,逄丑父被误认为是齐国国君而被俘。两国之间的战后谈判在讨价还价中展开:齐国向晋国求和休战。晋国不许,要求齐顷公将其母萧同叔子送到晋国来当人质,还要把田间阡陌改为东西向,因为晋国在齐国的西边,这样便于晋国日后出兵攻打齐国。这样带有侮辱性的“灭国”条件,齐国当然不肯接受,据理力争。最终晋国答应,齐国归还侵占鲁、卫两国的土地,战事消停。
通过鞍之战,齐国想代替晋国的设想未能实现,但是齐顷公振兴政治,得到了人民的拥护。
公元前 579 年 – 第一次弭兵之会
所谓“弭兵”,即消除兵祸,控制军备。
春秋时期,弭兵之会共进行两次,两次发起者都为宋国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宋国地处晋、吴、齐、楚等国的交通要道,但凡列国发生战争,身处其间的宋国必然遭殃,因此其渴望和平的诉求最为强烈。公元前 591 年至公元前 580 年,晋、楚两国为了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打得不可开交,而宋国夹在两国之间,成了主战场。然而,晋、楚两大国旗鼓相当,谁也没有能力将对方制服。经过十余年交战,双方都疲惫不堪。
公元前 584 年,楚国人钟仪被郑国俘虏,郑国将楚俘献给了晋国。
公元前 582 年,晋景公有意释放楚俘钟仪,楚共王遂借此良机,派遣公子辰至晋,以示停战修好之意。夹在楚晋之间的宋国,早已苦不堪言,渴望休兵和平,宋国大夫华元得知两国均有停战之意,遂积极奔走,力促和平。
公元前 579 年,晋、楚两国宣布休兵罢战,在宋国西门外订立盟约,史称“宋西门之盟”。此为第一次弭兵之会。
这次得来不易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太久,仅 4 年之后,楚国就背弃盟约,出兵攻打郑、卫。晋国一看楚国架势,于是联合吴国一起对付楚国,晋、楚两国再次燃起战火,在鄢陵刀兵相见,第一次弭兵之会就这样宣告破产。从长远来看,此次弭兵之会的意义在于开启了中国召开和平会议的先河。
公元前 575 年 – 鄢陵之战
晋、楚为争夺中原霸权开展的又一次大战。
公元前 575 年,楚人诱使郑国叛晋归楚。晋厉公率师伐郑,楚共王前来救郑,两军相遇于郑国的鄢陵(今河南鄢陵西北)。六月二十九日晨,楚军突袭晋军,想在齐、鲁、宋、卫等国援兵到来之前,速战速决。晋厉公确定了作战方略,首先分出一部分兵力,攻破楚军之中力量薄弱的左军和右军,然后集中兵力攻打楚国的王牌军“中军”。战争从清晨持续到夜幕降临,楚军大败,楚共王带着被射伤的眼睛退兵。
晋、楚前后经历了三次大型会战。此战之后,楚国失去争夺中原霸权的实力。而晋国虽然霸权在握,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力也相应削弱了。
公元前 562 年 – 鲁三分公室
公元前 693 年,鲁桓公死于齐国,其长子即位,是为鲁庄公。桓公次子庆父、三子叔牙、四子成季辅政,三家卿大夫分别是孟孙氏、叔孙氏、季孙氏,其后人史称“三桓”。由此奏响了三分公室甚至四分公室的序曲。
“三桓”分别以费邑(今山东费县)、成(今山东宁阳东北)、郈(今山东东平东南)为封邑,他们在各自的封邑内修筑城池,积累实力。
公元前 627 年,鲁僖公去世,其子文公即位。在鲁僖公、文公时期,鲁僖公的兄弟东门襄仲权势日炽。文公死后,东门襄仲杀了文公的嫡长子,而立庶子俀,是为鲁宣公。从宣公时期开始,鲁国公室卑而私家强,进入东门氏专权的时期。此时,孟孙氏、叔孙氏分别与东门氏发生冲突,实力大削,而季孙氏则采取了亲东门氏的策略,实力得到了保存。
公元前 601 年,即宣公八年,东门襄仲死,他安排自己的儿子公孙归父继续执掌鲁国政权。这一时期,孟孙氏的孟献子、季孙氏的季文子深得民心,实力大增,不可避免地与专权的东门氏发生矛盾。
公元前 591 年,即宣公十八年,公孙归父打着去三桓以张公室的旗号,到晋国朝聘,希望借助晋国力量剪除三桓势力。结果公孙归父刚走没多久,鲁宣公就驾鹤西去。季文子紧急驱逐东门氏,季文子专权,奠定了三桓专权的局面。鲁襄公即位后,季文子为司徒,叔孙穆子为司马,孟献子为司空,三桓完全操纵了鲁国政权,鲁国国君成为傀儡。鲁国由此开始了三个家族轮流掌权、世代相传、长达四百多年的三桓统治时期。
公元前 562 年,季武子与叔孙穆子盟誓,增设中军,形成上、中、下三军格局,史称“作三军”,三家各占其一。这样,三家瓜分了公室的军权。
公元前 555 年 – 平阴之战
公元前 558 年,晋悼公因病去世,他的儿子晋平公即位。晋悼公的去世,使晋国霸业摇摇欲坠。此时的齐灵公还想着齐桓公称霸中原、九合诸侯的伟业,想再次超过晋国,成为中原老大。齐国趁着晋国内乱之际,时不时地攻打周边亲晋的鲁、卫等国。
对于齐国的挑衅行为,晋国忍无可忍,于公元前 555 年,联合宋、卫、郑、曹、莒、邾、滕、薛、杞、小邾等国军队十二万人,在鲁国的济水会师,共同讨伐齐国。齐军迅速发起抵抗,齐灵公亲率大军驻扎平阴,在此地筑了一道城堑,防范晋军。联军兵分两路,一路猛攻平阴,一路进军齐都临淄,齐军死伤无数。后来,两路联军在临淄会师,将齐国都城围住。齐灵公吓得仓皇失色,打算逃到邮棠(今山东平度东南),被太子和大臣劝阻。
在这场战役中,晋军还跟齐军打起了心理战。交战中,晋军中将荀偃看见齐国大夫析文子,告诉他鲁国和莒国的军队已经从侧翼绕道去进攻齐都临淄。析文子吓得不轻,赶紧将这一消息告诉了齐灵公,齐灵公心生忧惧。荀偃还让军队在战车后面绑上木柴扬起漫天灰尘,营造出千军万马的气势。
楚国为了援助齐国,出兵攻打郑国。晋平公为了避免两面作战,宣布撤军。齐国在此次战役中实力大损,被迫向晋国求和。
公元前 546 年 – 第二次弭兵之会
公元前 546 年,宋国向戌奔走于齐、秦、晋、楚,游说停战,四国皆表示同意。五月,第二次弭兵之会在宋国召开。除了秦国未参会外,晋、楚、宋、齐、鲁、郑、卫、陈、许、曹、邾、滕、蔡十三国参加了会议。七月,最终达成停战协议,晋、楚并列为霸主,除齐、秦外,其他国家都要向两大霸主纳贡。
第二次弭兵之会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,换来了列国之间 40 年的和平。
公元前 537 年:季武子削去中军,将上、下二军改为四军,季孙氏占其中二军,孟孙氏、叔孙氏各占一军,形成四分公室的局面。
公元前 520—前 516 年 – 王子朝作乱
自周平王东迁以来,诸侯逐渐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,周王室“天下共主”的桂冠也戴得摇摇欲坠。在此严峻的形势下,周王室内部却接二连三地展开了王子们争权的宫廷政变。最为严重的一次夺嫡大战即“王子朝作乱”。
公元前 520 年,周景王死。死前,嫡长子寿已病死,景王欲立庶子朝为太子,然而还没有来得及立,景王就驾崩了。大夫单穆认为应该立嫡子,于是拥戴王子寿的弟弟王子猛为君,即周悼王。王子朝为争夺王位,发动叛乱。是年,周悼王在王子朝的颠覆下亦驾崩。
公元前 519 年,支持悼王的晋国出兵入周,拥立王子匄,是为敬王,并派兵围攻王子朝,王子朝大败。六月,王子朝卷土重来,进入王城。敬王迁居王城东边的狄泉,人称“东王”;王子朝被周世卿尹氏立为王,人称“西王”。自此东西并峙,争斗不断。
公元前 517 年,晋赵鞅召集鲁、宋、卫、郑、曹、滕、薛等国共商安定王室。
公元前 516 年十月,周敬王在晋军拥护下起兵伐王子朝。十一月,原本追随王子朝的周世卿召伯盈倒戈,逐王子朝。王子朝遂携带周室典籍奔楚,周王朝几百年累积下来的诗书典籍扫荡殆尽,周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浩劫。
公元前 505 年,王子朝在楚国被人杀死,其在国内的余党继续作乱,敬王出奔晋国。
公元前 502 年,晋定公护送周敬王还都,王子朝余党被歼灭。从周景王驾崩到周敬王还都,王子朝之乱历时十八年,此乱之后,东周威势不复从前,完全沦为大国的附庸。
公元前 506—前 473 年 – 吴越争霸
当中原诸侯的争霸大戏进入尾声之时,吴、越两国起而争霸。
公元前 515 年,吴王阖闾即位,重用伍子胥、孙武治理国家。公元前 506 年,阖闾以伍子胥为大将举兵攻楚,攻占楚国都城郢。
公元前 496 年,阖闾率军南攻越国。越王勾践率兵迎战,在槜李(今浙江嘉兴一带)大败吴军,吴王阖闾受伤而死。他的儿子夫差即位。
公元前 495 年,吴王夫差为了替父报仇,伐越于夫椒(今江苏太湖洞庭山)。越王勾践采纳范蠡的计策向吴国求和,保存本国的实力,以图东山再起。自此以后,越国沦为吴国的属国。
吴王夫差已经解决了后顾之忧,于是挥师北上,图霸中原。与此同时,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时刻不忘消灭吴国以雪前耻。他任用范蠡、文种主持政事,休养生息。当夫差在黄池大会诸侯、与晋争霸时,越王勾践乘机攻入吴都,并将其太子杀死。吴王夫差急忙班师回国,派人向越国求和。
公元前 473 年,越王勾践二度伐吴。此时的吴王夫差早已不是勾践的对手,继续派人向越国求和。在范蠡的建议下,勾践灭掉吴国。此后,越王勾践北上争霸,宋、郑、鲁、卫等皆归附越国。勾践将都城迁到琅琊(今山东胶南),并大会诸侯于徐州,经过周元王的承认,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。
东周– 战国
公元前 498 年
仲由为季氏宰,将毁三桓都城。叔孙、季孙相继毁都城,而孟孙却反悔,不肯毁都城。
公元前 468 年
鲁哀公决定与越国联姻,借助越国力量,去掉三桓。但季康子贿赂越国太宰,破坏了哀公大计,同时,三桓联合起来,以武力将哀公驱逐出境。哀公死后,其子悼公即位,鲁国公室在三家大夫面前卑微到尘埃里了。直到鲁穆公加强君权,才终结了三桓专权的局面。
公元前 403 年 – 魏国李悝变法
赵、魏、韩三家分晋,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战国的序幕。当时,各国都在加紧进行兼并战争,以扩大本国版图和实力。齐、秦、燕、楚等大国环伺,而魏国国土面积狭小,在竞争力上并不占优势。魏国国君魏文侯为了提高综合国力,大规模地笼络列国人才,文武兼备的李悝即为其中之一。
李悝,魏国安邑(今山西夏县)人,先后被任命为中山(今河北中部一带)相和上地(今陕西北部黄河以西一带)守,任上政绩斐然,不负君望。特别是任上地守期间,李悝一面发展生产,一面加强军事训练,使秦国不敢侵犯上地。
魏文侯很赏识李悝,于是任命他为魏国相,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。李悝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:政治上,废除官爵世袭制,重用有才能的人,这是李悝变法的一个闪光点;经济上,推行“尽地力之教”,大力发展农业生产;法治方面,收集各国法律,编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《法经》,保护封建私有制;最后,他还提出平籴法,即丰年大量买进农民的粮食,灾年再把粮食以平价卖给农民,以稳定小农经济。
经过李悝变法,魏国一举成为战国初期的龙头老大。
公元前 389 年 – 吴起变法
在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以前,楚国面临国内、国外的双重困境。国内方面,屈、景、昭等楚国旧贵族把持着楚国政治,连楚国国君都要忌惮三分。国外方面,先后受到韩、赵、魏等国的侵夺,丢了不少土地。内外交困,楚悼王急欲变革图强。
公元前 409 年,吴起在魏国展露了自己的军事、政治才能,他从赵国来到魏国,以大将的身份,帮助魏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之地,并设立了河西郡,如此一来就解决了魏国的后顾之忧,魏国得以把战略重点放在中原。吴起受到魏国大臣王错的排挤,最后由魏至楚。
公元前 389 年,楚悼王熊疑任用吴起为令尹(相当于相国)主持变法,目的就是让楚国变强。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三条:第一条,凡是封君,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;第二条,精简官职,削减过高的俸禄,将节省下来的经费用来发展军事;第三条,整顿吏治,禁止旧贵族养门客,防止其结成势力,阻挠变法。
吴起主持的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,但由于条条都针对旧贵族,因此遭到旧贵族的忌恨。公元前 381 年,楚悼王薨,旧贵族立即反扑,将吴起射杀。
公元前 386 年 – 田氏代齐
武王灭商以后,将功臣姜尚封于齐,建立齐国。六七百年以后,齐国姜姓吕氏却被妫姓田氏夺取了政权,史称“田氏代齐”。
公元前 672 年,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公子陈完,为了躲避国内王室内斗,出奔齐国。齐桓公任陈完为工正,并赐给他很多田地。为了表示感谢,陈完改姓田。毕竟是寄人篱下,田氏在齐国一直规规矩矩。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,到陈完四世孙田桓子时,田氏在齐国已经有了稳定的根基。
公元前 532 年,田氏联合鲍氏灭了栾氏、高氏,田氏始大。公元前 489 年,齐景公死后,齐国公族国惠子、高昭子立公子荼为国君,为齐晏孺子。田桓子的儿子田乞想另立国君,自己当相国。
田乞与齐国公子阳生交好,于是煽动鲍氏逼宫,国、高二人勤王失败,出逃他国,齐晏孺子束手就擒。阳生即位,为齐悼公。功臣田乞当上了齐国相国。
公元前 481 年,田乞的儿子田常发动政变,杀齐简公,立公子骜,是为齐平公。齐国国君彻底沦为田氏的傀儡。田氏掌权后,外与列国修好,内重整国政。田氏家族专政于齐平公、宣公、康公。
公元前 391 年,田常的曾孙田和将齐康公安置在一个海岛上,用一座城池来供养他。田氏代齐,完成了最后一步,大局已定。
公元前 386 年,周安王同意封田和为齐侯。战国中期,尽管周天子已经形同虚设了,但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,因此田氏代齐也必须得到周天子的确认,才能获得合法的地位。
公元前 379 年,齐康公去世,姜姓齐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公元前 376 年 – 三家分晋
三家分晋是指赵、魏、韩三家卿大夫瓜分了晋国。
周朝按照宗法制,诸侯国君将子孙封为大夫,领有封地,也就是采邑。晋献公时,鉴于公子成恃强篡位的教训,采取了弱化公族而用异姓大臣为大夫的措施。晋文公时,军队设上中下三军,三军分设正卿、副卿,均由异姓大夫职掌,这就是六卿。六卿的权力逐渐从军事领域延伸到政治领域,势力大为膨胀,成为影响晋国政坛的家族势力。春秋中期以后,晋国政权逐渐从国君转移到范、中行、赵、魏、韩、智“六卿”手里。诸侯国内卿大夫之间的兼并战争和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如出一辙。
公元前 458 年,智氏、赵氏、魏氏、韩氏共分范氏、中行氏,以其地为邑。
公元前 453 年,晋国卿大夫赵、魏、韩三家联合灭智氏,晋国政权和大部分土地就控制在这三家手中。晋君只保有绛和曲沃两小块土地。
公元前 403 年,周天子周威烈王承认赵、魏、韩三家为诸侯,晋国名存实亡。
公元前 376 年,赵、魏、韩灭晋侯,三分其地。
公元前 356 年 – 商鞅变法
商鞅到秦国以前,在魏国当过一段时间的左庶子,负责管理魏国公族子弟的相关事宜。但商鞅在魏国一直得不到重用,郁郁不得志。
公元前 361 年,正值秦孝公广发求贤令,明确诏告天下:“无论是秦国人还是外来的宾客,谁要是有办法能让秦国富强起来,寡人就封他做官,与之分土。”商鞅看到这一求贤令后非常振奋,于是西赴秦国。公元前 356 年,商鞅开始佐助秦孝公开展变法。变法的主要内容有: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,贵族没有军功的,就没有爵位;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,免除官差;凡是因为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,连同妻子儿女都要受到惩罚,到官府做奴婢。
商鞅变法以后,秦国农业生产增加了,军事实力也大大增强。
公元前 350 年,商鞅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:进一步有效利用土地,将田间的大路开垦为耕地,只留下必需的道路;设立县级行政机构,由国家派遣官吏直接管理,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;为了便于向东发展,把国都从雍城(今陕西凤翔)迁到咸阳(今陕西咸阳东北)。
商鞅的变法非常成功,使秦国实现了富强的目标,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原本瞧不起秦国的东方六国,也慑于秦国势力,纷纷向秦国道贺。但是,商鞅变法触犯了许多秦国贵族、大臣的利益,因此在秦孝公死后,商鞅被处以五马分尸之刑,一代改革大家终以悲剧谢幕,只给世人留下无限悲凉。
公元前 354—前 353 年 – 桂陵之战
桂陵之战,魏、齐交战。这场战争既是两国君主魏惠王和齐威王之间的角逐,也是两国军事指挥者庞涓和孙膑之间的较量。
在战争开始之前,魏国经过文侯、武侯两代国君的努力,国力日渐强盛。到魏惠王时,欲吞并原来的盟友赵、韩,一统中原。此时的赵国,也在积极稳定与齐、宋、燕的关系,尽力兼并周边小国,扩张势力。野心膨胀的魏、赵之间的战火一触即发。
公元前 354 年,赵国迫使魏国的附属国卫国臣服,魏国任命庞涓为主将,发兵 8 万,直扑赵都邯郸。赵国向齐国求救。
公元前 353 年,齐威王派田忌为统帅率军救赵,鬼谷子的得意门生孙膑为军师。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外,国内必然空虚,于是率军佯攻魏国平陵(今开封东北),继而派遣轻快战车直捣魏都大梁(今河南开封西北)。魏军主将、孙膑的同门庞涓中计,回师驰援大梁。当魏军到达桂陵(今河南长垣西)时,事先埋伏于此的齐军以逸待劳,截击魏军,而魏军由于长途作战,疲惫不堪,大败收场。赵国于是转危为安。公元前 344 年:战国初期,魏国是最强盛的国家。
公元前 344 年,魏惠王在大梁附近发起主持了逢泽之会,率领十二国诸侯朝见周天子,成为盟主。
公元前 342 年 – 马陵之战
公元前 342 年,齐国和魏国在马陵发生的一次战争,也是庞涓和孙膑继桂陵之战后的又一次较量。
战争的起因,要追溯到两年前,即公元前 344 年,韩国和赵国联合抵制了魏惠王称王天下的“逢泽之会”。魏惠王怀恨在心,意图报复。同年,魏国攻打韩国,韩军大败,向齐国求援。
齐军主帅田忌主张立即出兵,速战速决,而军师孙膑主张等魏国和韩国两败俱伤时,再出手救韩。结果韩国面对魏国五战五败。齐国于是出兵。魏国此时风头正盛,希望一鼓作气打退齐国援军。孙膑采取“减灶诱敌”的计谋,庞涓误以为齐军在大量溃逃,于是派遣少数主力部队突前追击。结果,齐国在马陵(今山东范县)以伏兵全歼魏国主力,魏太子申被俘,庞涓自杀。
在十余年间,通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,齐国代替魏国,成为中原第一强国。魏国的辉煌历史成为明日黄花。
公元前 334 年:马陵之战改变了魏、齐两国的实力格局。战后,齐、秦、赵等国都趁魏国惨败进攻魏国:齐国进攻魏国东境,赵国进攻魏国北边,秦国也派商鞅攻打魏国,生擒了公子昂。从此魏国一蹶不振,齐国则声望日隆。
魏国四面楚歌,而魏惠王时刻想雪马陵之耻。魏国相惠施建议魏惠王去朝见齐国国君,低头称臣,与齐国搞好关系。公元前 334 年,魏惠王带领韩国和其他小国国君,到徐州朝见齐威王,尊其为王,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,也尊魏为王,史称“徐州相王”。
公元前 333 年:齐、魏互相称王,实际上是把自己抬高到周天子的级别了,高出其他诸侯一大截。所谓树大招风,“徐州相王”招致南方大国楚国的不满。
楚威王派大军攻打齐国,包围了齐国的徐州。与楚国交好的鲁国也发兵助攻。齐国派遣张丐出使鲁国,劝鲁君退兵;同时,派人联络魏国,襄助攻楚。没想到,魏国仍然没有忘记马陵之战的耻辱,于是表面上襄助齐国,实则站在了楚国一边。等到发兵之日,魏国爽约,结果齐军大败。楚威王也没有乘胜追击,以防魏国背后偷袭,于是班师回国。
公元前 328 年:秦国公子华取魏国蒲阳(今山西隰县),魏国献出上郡十五县给秦国。
公元前 318 年 – 五国伐秦
公元前 323 年,齐、楚联合攻打魏国。魏国公孙衍发起了“五国相王”,即魏、赵、韩、燕、中山五国相互称王,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齐、楚两大国。但是,这一次五国联军未能抵御齐楚联军。
就在魏惠王动摇之际,秦国相张仪出使魏国,劝说魏国跟秦国连横,魏惠王不肯答应,于是秦惠文王出兵攻打魏国的曲沃、平周。
公元前 318 年,公孙衍组织楚、燕、韩、赵、魏五国联合对付秦国。但是,五国各怀鬼胎,南方的楚国和北方的燕国自以为地处偏远,攻打秦国与自己关系不大,因此并没有出兵参战,只有赵、魏、韩与秦国交战。
公元前 317 年,秦国庶长樗里疾在修鱼(今河南原阳西)大败三国联军。此后,秦国不断进攻三国,迫使韩国屈服,魏国的内政也受到秦国的干涉。
公元前 316 年:秦惠文王采纳司马错的计策,派遣张仪、司马错等攻蜀,于葭萌(今四川剑阁东北)大破蜀军,灭蜀。又灭苴(今四川昭化东南)及巴(今重庆嘉陵江北岸)
公元前 314 年:齐国趁燕国内乱,出兵燕国,仅仅用了五十天,就攻占了燕国都城,燕王被杀。
公元前 309 年:秦武王初置丞相,以樗里疾、甘茂为左、右丞相。
公元前 307 年 – 胡服骑射
胡服骑射就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推行的军事改革。赵武灵王是赵国的第六代君主。他即位时,赵国的国力很弱,周边局势不容乐观。东边有强大的齐国,北边有燕国和东胡,西边有崛起的秦国和韩国、楼烦。赵国经常受到强国的欺负,就连一些弱小的国家也常常骚扰它。赵武灵王知道,如果不奋发图强,赵国就有灭顶之灾。于是他决定进行锐意进取的改革,其中一项就是“胡服骑射”。
公元前 307 年,他下令把汉人的宽袍大袖改为胡人的紧身短装,束皮带,穿皮靴,以适合马上作战;同时,通过不同的途径组建骑兵,把赵国铁骑建立起来。
赵武灵王通过“胡服骑射”,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,对中原国家的军队建设影响巨大。从此,各国逐步以骑兵代替了车兵而成为军队的主力。
“胡服骑射”效果显著,改革的第二年,赵国国力就大大增强。赵武灵王统率赵国铁骑,西退楼烦,北灭中山,得到了几千里的土地,并设立了云中、雁门、代郡三个行政区。曾经孱弱的赵国一跃跻身“战国七雄”之列。
公元前 299 年,赵武灵王让位于少子。他过早地将权力让出去,自己也死于公子们的内斗中,可悲可叹。其人虽殁,但其改革措施仍然在战国推行。
公元前 293 年
白起率军大败魏师、韩师于伊阙,斩首二十四万人,虏公孙喜,拔五城。秦王以白起为国尉。
公元前 289 年
秦大良造白起等攻魏,取大小六十一城。齐国以苏秦为相。
公元前 287—前 286 年 – 合纵连横
公元前 287 年,苏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,说服齐、楚、韩、赵、魏五国攻打秦国。伐秦的真正目的在于弱齐而保燕。苏秦的逻辑是这样的:齐国先拿下宋国,然后天下诸侯再进攻齐国,保护燕国。
一开始,韩、赵、魏等国都被苏秦蒙在鼓里。等到战事一起,各国才回过神来:我们在前面冲锋陷阵,齐国却拿下宋国,这不是把我们当傻子吗?结果,五国各怀鬼胎,最终五国合纵伐秦失败。
公元前 286 年,齐国和秦国按照之前密谋好的计划,齐国默许秦国攻打魏国安邑,以彻底占有河西之地;秦国默许齐国攻宋。东、西两大国最终如愿以偿,安邑纳入秦国版图,宋国成了齐国到嘴的肥肉,宋灭亡,宋康王死于河南温县。
公元前 312 年:燕昭王即位后,决心一雪齐克燕都之耻。
公元前 284 年: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,联合楚、赵、韩、魏四国伐齐。五国军队跟齐军战于济西,齐军大败。四国见惩罚齐国的目的已经达到,便决定罢兵。只有燕国上将军乐毅率燕军深入齐境,一鼓作气,六个月内连下齐七十多城,齐都临淄城被破。齐湣王仓皇出逃,没有一个国家肯收留他,最后他来到莒城,被楚国大将淖齿所杀。曾经不可一世的齐国,到此时只有莒城(今山东莒县)和即墨(今山东平度)还在自己手里。临淄城破后,乐毅把齐国的珍宝财物和礼器全都运回了燕国。
公元前 278 年:秦大良造白起攻破楚国都城郢,烧夷陵(今宜昌),东进至竟陵(今潜江西北),南进至洞庭湖一带。
公元前 276 年:楚国以东部兵西进,收复江南地十五邑,拒秦。
公元前 269 年:赵将赵奢大破秦军,奢以功封马服君。公元前 268 年:秦攻魏国,取怀(今河南武陟西南)。
公元前 262 年:秦将白起取韩国野王(今河南沁阳),完全封闭韩国与上党郡的交通线。上党郡守不愿降秦,附赵。
公元前 260 年 – 长平之战
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 260 年,交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。秦昭襄王在位 56 年,这期间秦国的实力大增,唯一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的就是赵国。
秦昭襄王四十五年(前 262 年),秦伐韩国的野王。野王降秦,韩国上党郡与韩都新郑的道路被秦人隔断,其地孤立无援。上党郡守冯亭于是派遣使者到赵国,欲以上党郡归赵。此举将赵国拖入秦韩战火之中。
秦国劳师以远,辛苦攻打韩国,没想到煮熟的鸭子飞到赵国的嘴里,秦昭襄王愤恨不平。两年后,即公元前 260 年,秦军全力攻打上党,长平之战爆发。赵国仓促应战,连月来屡战屡败。赵国老将廉颇改变策略,坚壁不战,因为他知道劳师以远的秦国是拖不起的。然而,赵孝成王急于求成,对廉颇避而不战的策略心生不满。此时秦国瞅准时机,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,说秦军最怕的就是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。赵奢知道自己的儿子只会纸上谈兵,赵孝成王不顾赵奢的反对,硬让赵括走马挂帅。秦将诱敌来追,赵括死于秦军乱箭之下。赵国军队悲观绝望之下,投降秦国。赵国降卒四十万人皆被坑杀。
长平一战,赵国元气大伤,彻底失去了和秦国对抗的能力。
公元前 259 年 – 窃符救赵
公元前 259 年,秦国围攻赵国邯郸。三年前,即公元前 262 年,赵国刚经历过长平之战的重击。如今,秦国又围攻赵国,形势万分危急。
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给魏国的信陵君写信求救,魏安釐王紧急派遣晋鄙率十万大军北上援赵。秦昭襄王知道后,就派使臣到魏国相逼。魏王胆小,动摇了救赵之心,让晋鄙大军驻扎在赵魏边界上,距离邯郸只有一日的路程。信陵君看到指望魏安釐王无望,于是组织自己的门客,准备前去救赵国。
信陵君手下的门客侯嬴,替信陵君想了一个计策:信陵君曾经替魏王的宠姬如姬报了杀父之仇,信陵君可以利用如姬的报恩心理,偷出魏王身边调兵用的另一半虎符。信陵君拿着虎符调动了驻防在赵魏边界上的十万魏军,向邯郸进军。此时困在邯郸的平原君也率军冲出城来。秦军没料到魏军会来驰援赵国,眼见腹背受敌,只好退兵。
公元前 256 年:楚国灭鲁,迁封鲁君于莒。
公元前 254 年:魏国攻占秦陶郡,灭卫。
公元前 248 年:秦蒙骜伐赵,定太原。公元前 247 年:秦蒙骜伐赵,取榆次、狼孟等三十七城。置太原郡。秦庄襄王死,子政立,吕不韦专权,号“仲父”。
公元前 246 年:秦王政用韩国水工郑国筑渠,引泾水向东,经今三原、富平、蒲城等县,入北洛水,溉田四万顷(约合今二百八十万亩)。
公元前 244 年:秦蒙骜伐韩,取十三城。
公元前 242 年:秦派蒙骜攻魏,取酸枣(今河南延津西南)、燕(今河南延津东北)、虚(今河南延津东)、桃人(今河南长垣西北)、雍丘(今河南杞县)、山阳(今河南焦作东南)、长平(今河南西华东北)等二十城。
公元前 241 年:赵悼襄王派庞煖组织最后一次合纵,率赵、楚、魏、燕、韩五国攻秦国,为秦所败。赵国攻齐国,取饶安。秦攻魏国,取朝歌(今河南淇县)。秦使卫君角居野王(今河南沁阳),为秦附庸。
楚考烈王为避秦锋芒,迁都寿春(今安徽寿县),仍称郢。
公元前 239 年:秦长安君成蟜攻打赵国上党。成蟜在屯留降赵,赵国封其于饶(今河北饶阳东北)。秦封嫪毐为长信侯。韩桓惠王死,其子安立。
公元前 240 年:秦取魏国汲(今河南汲县西南)地。公元前 238 年:秦王政行冠礼。嫪毐叛乱被杀。
公元前 235 年:吕不韦被迫自杀。公元前 234 年:秦桓龁率军攻打赵国,破之于平阳(今河北磁县东南),斩首十万人。
公元前 233 年:秦桓龁攻打赵国的赤丽、宜安(今河北石家庄东南),为赵将李牧所败。韩公子韩非子入秦,劝说秦王存韩。李斯嫉妒韩非子的才华,迫使其自杀。
公元前 232 年:秦兴师伐赵,一军抵邺,一军抵太原取狼孟(今山西阳曲)、至番吾(今河北灵寿西南),被赵将李牧击退。
公元前 231 年:魏国将丽邑(今陕西临潼东北)献给秦国。韩国将残存的南阳献给秦国。\
公元前 230—前 221 年 – 秦灭六国
公元前 231 年,韩国南阳郡“假守”腾向秦王献出他所管辖的土地,秦王命他为内史。后来秦王派他率军攻打韩国,
公元前 230 年,韩王安被俘,韩国灭亡。秦以韩地置颍川郡。公元前 229 年,赵国发生大饥荒,秦国乘虚攻赵。赵军在大将李牧、司马尚的带领下顽强抵抗,战争持续了一年,秦国也没有拿下赵国。
秦国根据赵王好猜忌的性格,使出了离间计。秦国重金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,让他在赵国散布李牧和司马尚造反的消息。赵王轻信谣言,掉进秦国的圈套,派人替换李牧。大敌当前,李牧坚决不让兵权。于是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,并处死了他,同时杀了司马尚。所谓“千军易得,一将难求”,赵国失去两员大将,很快就在秦国的攻势下投降。
公元前 228 年,邯郸城破,赵国投降。
公子嘉逃到代郡自立为王。直到秦国灭了燕国后,才俘虏公子嘉。至此,秦王嬴政统一了北方。
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大业中,赵国和楚国是最大的对手。而魏国地处秦国和楚国之间,因此在攻打楚国之前,必须先灭掉魏国。
公元前 231 年,在秦国强大的军事重压之下,魏国向秦国献出丽邑。此时的秦国将重心放在了攻打赵国上,魏国因此又苟延残喘了几年。
公元前 225 年,秦国派王贲率军攻打魏国都城大梁(今河南开封)。此时的魏国已经无力抵抗,只好放弃了大梁外围,踞大梁城做垂死挣扎。大梁城池非常坚固,秦军若硬攻,伤亡必然不小,王贲发现大梁地处低洼,因此想出了水灌大梁的策略。他命令士兵挖掘渠道,引汴河之水灌大梁。昔日的大梁化为一片泽国,城墙浸泡在水中 3 个月,最终坍塌。秦军攻入大梁城,魏王假降,魏国宣告灭亡。
当秦国兵锋指向赵国之时,燕王喜就知道燕国已经危如朝露,但还想做最后的挣扎。
公元前 227 年,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,假借献督亢(今河北涿县、易县、固安一带)地图刺杀秦王。结果刺杀失败,加速了秦王灭燕的过程。
公元前 226 年,秦军攻下燕国都城蓟(今北京)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郡,秦军追击,燕王喜为了保住燕国,派人杀了太子丹,将其首级献给秦王。公元前 222 年,王贲消灭了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,燕王喜被俘,燕国灭亡。在秦灭楚国之前,楚国就已经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了。这要归因于楚国内政不振,贵族之间争权的闹剧大大削弱了楚国的实力。
公元前 226 年,秦军南下攻打楚国,夺得十多个城池。
公元前 224 年,秦王派李信率二十万秦军攻打楚国,由于李信轻敌冒进,结果大败于楚。后来派大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出征楚国。王翦吸取了李信大败的教训,没有立即投入战斗,而是屯兵练军,这样既能让自己的部队熟悉楚地环境,又能渐渐消磨楚军意志。相持一年以后,楚军斗志松懈,加上缺少粮草,准备东归。王翦抓住战机,率军全力出击,楚军大败。然后兵锋直指楚国内地,占领楚国都城寿春,负刍被俘,楚国灭亡。
公元前 264 年,齐王建即位。秦王嬴政为了稳住齐王建,向他许诺待秦灭五国,将与齐国共分天下。同时,齐国国相后胜收受秦国贿赂,说服齐王建不要出兵援助其他五国。当秦国的大军横扫中原五国的时候,齐王建作壁上观。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,亲眼看到了秦国灭韩、灭赵、灭魏、灭楚、灭燕的灭国大战。齐王建知道齐国末日来临,赶紧往齐国西境派兵,但已为时晚矣。
公元前 221 年,王翦率领几十万大军,一路打到临淄城下。齐王建没有等到秦王与他共分天下,在齐相后胜的建议下,不战而降。齐王建被安置到“共”这个地方,几年后,凄凉离世。
齐国的灭亡,标志着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。
秦
秦朝(前 221 年~前 207 年)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,
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 ,舜赐其嬴姓。秦穆公时,任贤使能,虚心纳谏,灭国十二,开地千里,国力日盛。
前 361 年,秦孝公继位,重用商鞅两次变法,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,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,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。
秦王嬴政先后灭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,完成统一大业。前 221 年,嬴政称帝,史称“秦始皇”。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,管理国家大事;地方上废除分封制,代以郡县制;实行书同文、车同轨、统一度量衡。对外北击匈奴,南征百越,筑长城以拒外敌,凿灵渠以通水系。
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,奠定中国 2000 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,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,故称“百代都行秦政法”。
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,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。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前 210 年,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(今河北省广宗县)。其子胡亥即位,为秦二世。秦王朝虽在历史上拥有巨大影响,但滥用民力,统一仅十五年。
前 209 年,陈胜、吴广斩木为兵,揭竿而起,天下响应,刘邦、项羽起兵江淮共抗秦。
前 207 年,秦朝灭亡。
公元前 221 年 – 秦始皇建立秦朝
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,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开端。后世有“两千年之制,皆秦制也”的说法,可见秦朝的一系列制度建设,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。这其中较重要的有:
首先,建立皇帝制度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,于是将皇帝二字作为自己新的称号。这也是中国两千年皇帝制度的开始。
最后,书同文,车同轨,建立统一的度量衡以及货币制度。这些都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基础。其制度的基本精神,也多为后世的封建王朝所继承。
公元前 220 年(秦始皇二十七年)
筑驰道。秦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“国道”,秦始皇以秦都咸阳为中心,共修筑了九条驰道,方向以向东、向北为主,但也有栈道和武关道通向巴蜀和河南
公元前 216 年(秦始皇三十一年)
春秋战国时期,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,各国陆续通过变法确定了土地私有制度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以法令的形式,将这种土地制度的变化最终确定下来。使黔首自实田,意思就是让老百姓自己申报占有的土地,然后政府进行统计之后,据此向土地所有者征税。
公元前 215 年(秦始皇三十二年)
蒙恬率兵三十万北攻匈奴,意图收复河套地区。
公元前 214 年(秦始皇三十三年)
蒙恬在河套地区作战顺利,收复河套南北广大地区,秦朝在这里置九原郡。同年,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,开始修筑万里长城,并于次年完成。
经过多年的征伐,秦朝征服了百越地区,并在这里设置了桂林、南海、象郡三郡。这期间,为了解决远征的粮食运输问题,秦朝修建了灵渠。
公元前 213—前 210 年(秦始皇三十四年—三十七年) – 焚书坑儒
公元前 213 年(秦始皇三十四年):因与博士淳于越就“分封与郡县”“师今与学古”等问题产生冲突,李斯建议:除官府藏书、医药、农书和占卜类书籍之外,禁止民间私藏百家典籍,并限期上缴焚毁;禁止民间讨论百家言论;禁止私学。这一年,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议,是为焚书事件。
公元前 212 年(秦始皇三十五年):因为一些儒生发表了对秦始皇不满的言论,秦始皇下令大肆搜捕方士和儒生,将四百六十人全部坑杀于咸阳。同年,秦始皇开始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。
公元前 211 年(秦始皇三十六年):这一年,担任泗水亭长的刘邦,负责押送戍卒前往骊山,在路上戍卒逃逸。刘邦为了避免被追责,带领余下的人隐于山泽。
公元前 210 年(秦始皇三十七年):秦始皇在东巡途中,病逝于沙丘。赵高和李斯矫诏,立胡亥为皇帝,并密谋赐死了蒙恬和太子扶苏。胡亥即为秦二世。
公元前 209 年(秦二世元年)– 陈胜吴广起义
公元前 209 年七月,秦朝发闾左谪戍渔阳。当队伍行进至大泽乡一带,队伍被大雨所阻。为避免逾期被斩,陈胜、吴广率领戍卒宣布起义,这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开端。之后,起义军迅速占领了大泽乡和蓟县,并在陈建立政权,国号张楚。陈胜吴广起义掀起了天下反秦的浪潮,各方势力纷纷响应。
九月,刘邦起兵于沛,项梁与兄项羽起兵于吴。
公元前 208 年(秦二世二年):陈胜吴广起义失败。陈胜吴广起义之后,秦二世命章邯率领骊山死囚平乱。由于缺乏军事经验,再加上建立政权后,起义军领袖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,起义迅速失败了。吴广在荥阳为部下杀害,陈胜也在逃亡的途中被车夫庄贾杀死。
公元前 207 年(秦二世三年)– 巨鹿之战
陈胜吴广起义失败之后,秦末战争并未结束。秦将章邯等人率领 40 万大军将反秦的赵王势力包围在巨鹿城。楚怀王遣项羽率军前往救援。最终,项羽率领数万楚军,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在巨鹿大破秦军。经此一战,秦军的有生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,秦王朝的瓦解已不可避免。巨鹿之战是我国军事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。
另外,在项羽在巨鹿苦战的同时,刘邦率领人马轻取关中。面对反秦的压力,赵高杀秦二世,立子婴为王。十月,刘邦至霸上,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。秦王子婴杀赵高投降,秦朝灭亡。
巨鹿之战前,楚怀王曾与刘邦、项羽约定“先入关中者王”。后刘邦先入关中,但军力不如项羽,因此退军驻扎霸上。十二月,项羽在鸿门设宴邀请刘邦。宴上,范增数次暗示项羽诛杀刘邦,项羽不准,刘邦惊险逃走,是为鸿门宴。
公元前 206—前 203 年 – 楚汉争霸
公元前 206 年正月,鸿门宴后,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,自立为“西楚霸王”,封刘邦为汉王,封地在巴蜀。又将关中故地封给章邯等三名秦朝降将,意图封锁刘邦。这年四月,刘邦就国,用张良计烧毁栈道。八月,刘邦用韩信计谋暗度陈仓,突袭关中地区,并迅速占领了关中,奠定了东进的基础。
公元前 205 年,在刘邦占领关中的同时,项羽陷于齐地纷争当中。于是刘邦趁机以为义帝报仇的名义东进,攻占了项羽老巢彭城。四月,项羽闻讯率精兵三万突袭彭城,并趁汉军入城沉迷享受之时大破汉军。此役汉军伤亡数十万人,是为楚汉彭城之战。战后,刘邦逐步撤退至荥阳,并开始以荥阳为中心恢复元气,发展势力。楚汉双方在荥阳一线暂时达成均势。同年,萧何修改《秦律》,作《九章律》。
公元前 204 年,楚汉双方在荥阳、成皋一线反复拉锯,互有胜负。这一年,韩信在北方战线逐步平定了代、赵、韩等国,并在曹参、灌英等人的协助下逐步平定齐国,形成了对项羽势力的北方包围。十一月,英布在南方反楚。
公元前 203 年二月,韩信被封为齐王,之后派灌英开始进攻鲁地和楚国的淮北。八月,楚军粮尽,汉军暂时也没有一举消灭楚军的实力,双方签订鸿沟之盟,约定中分天下。这之后项羽率军东归。十月,刘邦率大军开始追击楚军,并将楚军围于垓下。十二月,项羽于乌江自刎。楚汉争霸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。
另外,这一年汉定“算赋”,成年人每年一百二十钱,是为汉朝的人口税。